“门可罗雀”病根是同质化
□ 季俊磊
近年来,我市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繁华背后,不少商业综合体却面临着“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商业过剩的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商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也暴露出城市商业规划中的深层次问题。
2014年万达广场落子金东多湖区块以来,成功构筑起以该商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高地。然而,同处金东区的方圆荟以及城北的旭辉广场(原万固广场),却未能复制这一模式,部分商业项目因定位模糊、特色不足而陷入人流稀少的窘境,商铺空置率长期居高不下。此外,诸如婺城区黄金苑邻里中心等一批新型商业综合体,虽在建筑设计和业态组合上锐意创新,但实际运营中依然面临招商难、聚人难的挑战。
当前,我市商业综合体在业态布局上同质化现象突出,“千店一面”的格局尚未有效打破。多数项目仍高度依赖购物、餐饮、娱乐“老三样”,难以有效激发消费者的到访意愿和消费驱动力。
差异化竞争与创新管理,是驱动商业持续焕发活力的核心引擎。第一,高标准重塑核心商圈,聚焦重点区域,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重构与商业环境品质跃升,倾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商业地标。例如,江北西市街商圈可探索盘活地下空间资源,有效拓展商业容量、提升区域吸引力与综合竞争力。第二,高水平优化商业环境,着力提升商业体的视觉辨识度与消费吸引力。一方面鼓励个性化店招设计、策划富有创意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强化商务、文旅、体育等领域的协同联动,共同赋能商业综合体的提质升级。第三,高品位塑造商业特色,精准锚定消费者多元化、品质化需求。通过积极引入特色品牌、匠心打造主题街区等沉浸式业态, 构筑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商业综合体面临的困境,是当前商业市场同质化竞争和管理困境的一个缩影。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商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商业环境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商家应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商业业态和管理方式,社会层面则应积极参与和支持实体商业的发展。只有这样,那些身处困境的商业综合体才能迎来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