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兰溪新闻

博士进站破技术壁垒 等离子焕发产业新机

兰溪借创新支点撬动发展新动能

记者 张婧

8月20日,在兰溪高新区,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批冷链集装箱正在接受最后的等离子消杀测试。董事长陈金红紧盯屏幕上的数据:“90%病菌杀灭率达标!”这个数字背后,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冷链运输十年的“卡脖子”难题——物理消杀技术。

雪波蓝是这条突围赛道上跑出的“种子选手”。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集冷链装备研发、生产、运输与贸易于一体,迄今累计申请专利139项,其中已授权专利93项,2024年先后摘得“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研发中心”双荣誉。企业倡导“创新科技、领‘鲜’生活”,面向农户最痛的三大难题——采后流通损失率高、运输过程脱冷、散户经营无序——打造“制造+服务”采储运配全链路一体化解决方案,誓把成果写进田间地头。

实验室里的“冷兵器革命”

2021年,在兰溪市科协的牵线下,雪波蓝与浙江师范大学李盛博士团队共建博士创新站。当高校实验室的低温等离子生成技术遇上企业的冷链集装箱,一场“冷兵器革命”悄然开启。

“当时我们投入200余万元科研保障经费,致力于高效低温等离子生成技术及物理消杀与冷链系统融合技术的研发。”陈金红指着自主研发的消杀设备说。李盛博士团队通过调控等离子浓度、消除臭氧污染,将能耗降到传统设备的十分之一。在西湖大学公共场景消杀示范的实测中,这套系统3—8小时内让PM2.5下降90%,白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杀灭率超90%。

技术突破在2022年杨梅季迎来检验。装载预冷新技术的冷链车开进兰溪杨梅基地,48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客户首次收到枝叶鲜绿的杨梅。“货损率直降15%至20%!”陈金红展示销售记录。

小平台撬动大科研

博士创新站的能量远超预期。依托这个30平方米的实验室,雪波蓝联合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申报的《高效低温等离子激励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冷链消杀的应用示范》,成功入选浙江省“尖兵”计划,拿下2000万元研发资金。

“这里就像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孵化站。”兰溪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创新站运行期间,引进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教授Augustine Clarence等2名外国专家,团队获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生20名,晋升正高级职称1人。更产出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制定《集装式移动冷库通用技术要求》等6项国标行标。在各方努力下,2023年雪波蓝成为金华市专家工作站之一。

雪波蓝的车间里,蓄冷组件与微通道工艺结合的冷链单元箱正在量产。这种可移动预冷设备能开进田间地头,让杨梅采摘后1小时内完成预冷,填补了市场空白。“以前菜贩用棉被加冰块,现在普货车都能变冷链车。”技术员调试着温度传感器说。

“蓄水池”扩容:

从“输血”到“造血”

雪波蓝的突围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在武汉大学专家团队指导下,致德新能源已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多种碳基体技术路线设计、不同基体多孔碳孔分布开发,初步撰写2项发明专利,1篇核心期刊论文也进入收尾阶段。

致德新能源的专家工作站里,“传帮带”模式让年轻研发人员快速成长。“我们不仅要引进高端人才,更要让本土人才跟着成长,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兰溪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输血+造血”的模式,正让兰溪的产业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容。

新质生产力生长图谱

在兰溪,这样的创新站点正形成网络。兰溪市已建成15家专家工作站、16家博士创新站,经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79.2亿元,同比增长7.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30.6%,增速15.5%。镁合金单元物流箱、CVD多孔纳米硅基复合负极材料、智能数控专用机床,雪波蓝等3家企业的产品获评浙江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

当更多青年博士带着论文走进车间,兰溪的实践昭示着:新质生产力不是实验室里的奢侈品,而是流水线上的日用品。那些在集装箱里跳跃的等离子体,正成为县域经济突围的“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