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运营师贡铖晟:
每一个动作都得对得住先祖留下的故事
记者 吴璇/文 姜岚/摄
“大爷,请问三董老师在哪里?”“你找‘教授啊’?喏,在那里,喝茶那个就是。”近日,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记者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望去,贡铖晟正捧着粗瓷茶碗和几位老人唠着家常。“三董”是贡铖晟的网名,而如今“教授”这个新称呼,早已随着一场文旅情景剧的热演,成了村民们喊得最顺口的昵称。
一名乡村运营师,缘何被村民唤作“教授”?故事要从5月初的那通电话说起。当时贡铖晟正蹲在村里的其顺堂门口,盯着工人给茶桌刷木蜡油,手机突然响:“三董,我们要排一部《汤溪传》,讲上山文化的,缺个主持人,你来试试?”一听是展现汤溪本土文化,他几乎脱口而出:“好,我来!”贡铖晟心里清楚,汤溪这片土地藏着太多故事——从八千年前上山遗址的稻谷壳,到明清时期银娘救民的传说,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记忆,太需要一个舞台被重新唤醒。
没过几天,《汤溪传》剧组召开选角会,导演伊天盯着贡铖晟看了半晌,突然拍板:“这形象敦厚又带着一股书卷气,哪是主持人?分明是考古教授的不二人选!”这话让贡铖晟既惊喜又犯怵:“教授是啥气质?要演出啥感觉?”拿到剧本当天,他把自己关在其顺堂的厢房里,对着台本上的戏份发愁——台词密密麻麻写了三页纸,还有不少专业术语,更别提演出学者的沉稳与热忱。可当他读到“从浦江上山到汤溪青阳山时,指尖划过纸面的力道不自觉加重了:“这讲的是咱汤溪人的根啊,硬着头皮也得上。”
5月29日的首场排练,至今想起来仍让贡铖晟会心一笑。没有舞台,就用四个矿泉水瓶定位模拟;没有音响,就用手机播放背景音乐。拿着台本边念边排,一次就是两个小时。为了使自己更贴合考古教授的形象,他把原本开车时听歌变成了听词,把喝茶变成关起门来自己抠动作、细节。看似简单走路的一个动作,贡铖晟来来回回调整了四五次。“咱演的不是别人,是捧着汤溪历史走出来的人,每一个动作都得对得住先祖留下的故事。”他这般告诫自己。
“这是我们的银娘扮演者,哟,县令在那里化妆呢……”排练间隙,贡铖晟喜欢用视频号记录台前幕后的点滴,也因此收获了一批粉丝。“最高的一条有5万的浏览量,从来没这么高过。”贡铖晟乐呵呵地展示着手机显示的播放数据,“挺好的,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部剧的幕后故事。”
6月25日晚7时,《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在下伊村文化礼堂进行首演。90分钟后,随着“丰收啦”阵阵高呼,演出完美落幕。看着台下鼓掌的观众,贡铖晟终于卸下了一个月来的紧张与压力。
这场演出带来的,远不止村民们的掌声。对贡铖晟而言,《汤溪传》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以前的旅游是景观游,现在的旅游是体验游,景区需要与游客产生互动以及情感链接,”贡铖晟说,《汤溪传》是文旅融合的一次新尝试,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剧目深层次了解上山历史和文化,还能通过现场祈福等方式增加互动感、获得感。
如今的贡铖晟更忙了,但脚步里多了份笃定。他拉着村里的木雕师傅,照着《汤溪传》里的场景修复银娘闺房,他还在琢磨着把村口的小溪岸变成“大碗茶市集”,游客歇脚时,村民会捧着茶碗讲银娘的传说。
“你看,当游客能捧着老茶碗听故事,能穿上戏服演故事,他们就不再是过客,而是成了汤溪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贡铖晟说这话时,夕阳正落在寺平村的马头墙上,砖雕的光影里诉说着流淌了千年的故事。
【旁白】
从“三董”到“教授”,贡铖晟角色的转变,恰似汤溪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当本土文化被重新拾起、被用心演绎,当村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主角”,乡村就有了直抵人心的生命力。或许,这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让文化认同在乡土间扎根,让每一个村民都为家乡的故事自豪,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情感的归宿。而贡铖晟和他的《汤溪传》,不过是这场生动实践里,最温暖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