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磐安新闻

扎根山区10年 守护一方安康

——中医博士朱慧萍磐安坐诊记

记者 毛伟军

每周六清晨,浙江省名中医馆磐安分馆候诊区便响起患者们熟悉的声音:“大家排好队,朱医生马上到!”

准时出现的,是戴着眼镜、身着白大褂的女中医博士朱慧萍。文静的外表下,藏着一股扎根山区的韧劲。从2015年算起,她在磐安这片土地上已坚守了整整10年。“我会继续守在这里。”她说,“因为山区百姓需要我,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10年来,这位浙大一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主动放弃省城优渥平台,将青春挥洒在松阳、磐安的山水之间,为基层医疗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里需要我”

——从省城到山区的选择

2001年,朱慧萍立志攻读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期望用中医智慧济世救人。她不仅埋头苦读,更深入民间寻访良医。2009年博士毕业后,她入职浙大一院中医科。

家乡在永康的她,却对丽水小山城松阳情有独钟。2016年底,松阳县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深厚的底蕴与清晰的规划让她眼前一亮。她深感:“对浙大一院,多我一个不多;但对松阳,多我一个或许能带来改变。”虽然当时没有合作机制,但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8月,她以人才借用的方式,开始服务于松阳县中医院。

而其更早的基层缘分则在磐安。2015年,在磐安县中医院邀请下,朱慧萍便开始了每周六的坐诊,风雨无阻,甚至在每年的磐安药博会期间坚持义诊。磐安与松阳相似的中医发展需求,让她找到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记得刚进中医院时,介绍了一个朋友请朱医生诊治,几年下来一直在随访诊治,两人还成为了好朋友。”磐安县中医院副院长吕利群说,朱医生对女性亚健康调理与女性中医美容有独到之处。

“最珍贵的奖学金”

——医者仁心的温度

“朱妈妈,看我奖状!”小小(化名)捧着证书,像小鸟般欢快地飞进诊室。刚结束坐诊略显疲惫的朱慧萍,眼角立刻笑出了细纹:“快让我看看,我们小小真棒!”

5年前初诊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16岁的小小很瘦弱,被家人搀扶着走进诊室,脸色苍白得像张纸。“医生,我女儿总没力气,还老生病。”小小妈妈焦急地说。

谁也没想到,这场医患关系会在小小命运转折处开出温暖的花。在持续调理的第3个月,小小的父亲意外去世。从此,这位朱医生多了一个身份。她不仅调整药方,把脉问诊,还充当心理医生,开导小小。当得知小小家中遭遇经济困难时,朱慧萍悄悄在病历本里夹了一个信封。

“这是……”小小打开后惊呆了。“就当是预支给你的奖学金。”朱慧萍笑着说。

如今,小小已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大学生。“朱妈妈的这份恩情,我一辈子也还不完。”小小说。

“医生和患者本就是相互治愈的关系。”朱慧萍动情地说。在磐安的坐诊日子里,一些病人常会拿土特产来感谢,但朱慧萍总是婉言谢绝,看到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她的心情也非常开心。

在浙江省名中医馆磐安分馆坐诊的10年里,“从病人到朋友”“从患者到干女儿”等一个个温情故事时常上演,她用精湛医术祛除病痛,更用赤诚爱心温暖人心。

“将中医传承下去”

——不变的初心

10年光阴,朱慧萍已记不清诊治过多少病人。她的日程总是满满当当,奔波于松阳与磐安之间。

“现在的人多因情志抑郁焦虑、饮食无度、生活节奏失常等致病,我就劝导他们,尽量让他们少吃药。”坐诊期间,朱慧萍很多时候不仅在帮患者治病,还会为患者医心,通过把脉、问诊分析患者症状,找到问题根源。“中医讲究治病要治本,而我认为治心就是治本,把患者的心疏通了,对他们是受用一辈子的。”朱慧萍说。

除了治病救人,她更致力于中医传承,将所学倾囊相授给基层医生。“一有空我就钻研医书。”朱慧萍说,“同时将临床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和诊治心得形成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下去。”她深知,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人将经验升华理论,再付诸实践,“一定要将中医好好传承下去”。

这10年坚守,是朱慧萍对“省城不缺我一个,基层更需要我”信念最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