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人文

金华市非遗馆焕新亮相

展出近百件八婺非遗珍宝

浦江板凳龙

许宅花灯

记者 徐桢瑾 文/摄

非遗是什么?不妨带着这个疑问去金华市非遗馆(金华府城隍庙)一探究竟。日前,经过提升改造,金华市非遗馆重新对外开放,集中展出了近百件来自金华各地的非遗珍宝,彰显八婺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走进金华市非遗馆,仿佛来了一次穿越时空之旅,目之所及,皆是非遗。进门后,抬头看到房檐下的一排灯笼是金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宫灯制作技艺,大门两侧展区分别展出了13件非遗展品,都是省级及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有东阳木雕、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锡雕等。

这些展品来头也不小,许多都出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手。譬如《花满蹊》是东阳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制作的,作品灵感来源于杜甫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再现了江南院落繁花压枝、莺蝶纷飞的美景。

展区里,还展出了金华的四味特色非遗美食,分别是金华酥饼、金华火腿、金华酒和义乌红糖,每一样都承载着金华的饮食文化精髓,有着最独特的金华烟火味。不过,大门两侧的展区只能算得上是“开胃小菜”,真正的非遗大餐在“婺风遗韵——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一展馆里。

从大门往里走,迎面看到的是东阳板凳龙,由花灯制作技艺(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代表性传承人许宾制作。龙头采用许宅花灯的传统形制,鳞片为东阳南乡一带龙灯特有的“斧头鳞”样式,尽显威武霸气。

展馆共分“婺语”“风华”“遗珍”“韵致”四大展区。值得一提的是,展板背景是南宋时期金华汤溪画家刘松年的一幅古画《青绿山水图卷》。

“婺语”展区内,以精美的婺剧戏服为引,向观众缓缓揭开金华物华天宝的一面。婺剧戏服旁,是用金华火腿制成的火腿宴,摆放着的金华火腿模型由黄蜡石雕琢而成,采用了金华黄蜡石(玉石)传统雕刻技艺。

展区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许宅花灯,与先前见到的花灯不同,眼前的花灯由农村喜闻乐见的八仙人物、农耕场景等六大类造型组成,数百桥花灯姿态各异,有趣的是花灯行进时还能变换出不同造型,真实还原了许宅迎灯名场面。

“风华”展区则聚焦东阳木雕和永康五金,通过一件件妙手生花的展品,诠释婺里风华。黄小明制作的木雕作品《九龙御宇》是该展区的重磅之作,九条蛟龙飘逸灵动,姿态各异,融合了圆雕、立体雕刻等雕刻技法,尽显立体磅礴之势,体现了东阳木雕的巧夺天工之美。

永康铜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程育全制作的铜雕作品《行担四方》,是永康工匠“打铜打铁走四方”的真实写照。从过去到现在,勤劳智慧的永康工匠,将打金打银打铜、锡雕、铸铁等祖传手艺代代相传,这些传统技艺如今已是国家级、省级非遗瑰宝。

天一济世,红糖甘甜,寿仙康养,八婺遗珍。“遗珍”展区里,展示的正是兰溪、义乌、武义等地的非遗,它们藏着人与自然的秘语,镌刻着乡土的文化印记。就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酿造酒传统酿制技艺(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来说,它源于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早期米酒酿制技艺的典型代表,酿造技艺独树一帜,选用本地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红、白双曲复式发酵工艺精心酿造,由此成就了金华酒独特的口感与风味。

“韵致”展区内,集中展示了浦江、磐安等地的非遗。龙舞(浦江板凳龙)的含金量不用多说,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人类非遗“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集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的移动非遗馆。另一边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岭口亭阁花灯,是磐安民间众多迎龙灯形式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花灯整体做成亭阁的模样,华丽又精致,点灯时绝对是视觉盛宴。

目前,全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5人,均居全省前列。金华市非遗馆此次共展出96件展品,涉及51个非遗项目,其中省级及以上33个,这些展品来自5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馆展出的展品大部分是之前从未展出过的,都是八婺非遗中的精品,很值得一看,欢迎广大市民游客前来领略金华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