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书声
金华师范学校曾在武义溪口办学
陈文侃
武义柳城畲族镇云溪村,有一座庄重古朴的潘氏宗祠。它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现存后厅为清代建筑,梁架、枋柱依旧完好,雕刻纹饰古意盎然。特别是后厅的石柱,可以与岭下汤的石架祠堂媲美。
作为武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承载着当地潘氏一族的宗族记忆,更是南部山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潘氏宗祠迎来了特殊的使命——为“远道而来”的学校提供栖身之所。1941年,日军侵扰诸暨、义乌一带,金华境内受到威胁。原金华师范学校将普通师范科(普师)迁至原宣平县溪口村(现属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云溪村),简易师范科迁至武义县马府下。同年9月日军退却,金华师范迁回武义县履坦镇开学。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侵入金华一带,金华师范及其附属学校又迁往溪口。溪口村的潘氏宗祠、詹蒙烈士祠及大厅、外新屋等民房都作教室,且同时在净妙寺、台山寺办学。在台山寺天王殿的后墙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的标语。
一时间,溪口村成了金师师生们的临时家园,也成了战火中一片难得的文化绿洲。
“他们知识渊博,却不高高在上,很快就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在云溪村,笔者走访了一位名叫潘思远的老人——他曾是原溪口村的村委会主任,现在偶尔下地干活、写写散文,日子过得舒适惬意。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向笔者娓娓道来这段少为人知的过往。“很多往事是我从小听父辈、族中长辈多次讲起而记下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时候,全村的人都对这些文人书生感到好奇。很快,好奇变成了热络——有人腾出房间和桌椅,还有人帮忙搬运书籍……”
祠堂、寺庙内部的宽敞厅堂成了教室,响起了琅琅书声。除了教学,师生们还教村民们写书法、唱爱国歌谣,让沉寂的山村在战火中点燃文化的火种。
半年后,也就是1943年的秋冬季节,溪口村发现大量死去的老鼠,疑似因日军投放细菌武器引发的鼠疫。金华师范学校遂迁至冲真观、全塘口。金师附小则迁至郑廻村办学。
半年多的时光,这所学校也招收当地学生。溪口村此前地理环境闭塞、经济条件有限,许多孩子读完小学后便无处深造。金华师范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金华师范撤走后,潘氏祠堂成为后来的溪口小学(后更名为云华中心小学)的主教学区。
80多年过去,原溪口村并入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云溪村,成为自然村,已难觅当年课堂的模样。潘氏宗祠依旧静立在云溪村口,见证着岁月更迭。抗战时期金华师范在此的短暂停留,成为地方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