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专访金华市工商联主席、尖峰集团董事长蒋晓萌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华是民营经济大市,请结合您的创业创新经历,谈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蒋晓萌:在全球创新体系中,企业确实长期被视为核心主体,这一地位主要由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所决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0%的研发资金来自企业。由于企业直接面向市场,能够敏锐捕捉到用户需求,同时精确识别行业技术缺口,推动研发与市场精准对接;企业又是创新资源的主导整合者,通过不断整合现有资源,来获取自身的优势利润。一般而言,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一系列资源要素,能够有效对接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内外联合,塑造产业闭环;企业还是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在整个研发转换过程中,企业通过工程化、商业化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品,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物质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持续的盈利和良性发展。

企业是奋战在一线的技术转换者,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升级的核心力量,其创新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持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才能从中取得战略主动。通过创新,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自身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竞争的话语权。紧迫性则体现在目前的技术迭代以指数级提速,而创新的整个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如同逆水行舟,你不创新就等同于退步。当前,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各级政府的政策窗口期都有逐渐缩短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企业加速布局、加快创新。

金华是浙江民营经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百工之乡”、市场大市,经营主体、创新主体规模庞大。我市民营企业的一大痛点是受人才、资金、资源的限制,开展大规模的系统性创新先天不足。我们要更多地在产品创新上发力,因为产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资本总量大,实现时间周期长,技术提升难度高,而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承载能力有限,我们要加大产品创新端的发展,同时做好产业创新的配套服务,以小投入、高速度来获取效益。打个比方,产业创新是“造赛道”,决定国家综合竞争力,产品创新则是“造赛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短期产品创新和长期创新攻关的平衡。

记者:作为金华市工商联主席,您认为当前我市企业在创新发展上呈现哪些特点?还有哪些不足?有何建议?

蒋晓萌:中小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具有灵活性好、决策链条短、市场敏感性强等一系列优势,具备敏捷的创新机制,能够快速调整战略方向,且创新直接对接细分市场,更加关注应用型创新而非基础研究。这类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创新,往往依赖产业集群生态,通过轻资产模式整合外部资源,从而达到创新目的。但与此同时,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抗风险能力弱、受资源约束大等挑战。许多民营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偏低、强度偏弱、能级不足,高端人才储备匮乏,外部支撑力薄弱,融资难度大,往往要依靠企业自身盈利来进行创新投入。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概率偏低,创新理念和管理相对薄弱,管理者、企业主对未来创新市场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能力不足,以及存在数字化工具应用率不高、知识产权布局意识不强等现实状况。

我认为金华本土企业要塑造持久的创新能力、实现差异化发展,就要在产业和产品的赛道选择上进行充分论证。要通过企业的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来寻求企业长久生存的比较优势。政府部门则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加强各类服务支持,如搭建中试基地,购买技术服务来帮助企业,对企业提供各类创新扶持政策,且要从末端支持向前推移,减轻企业创新失败风险的压力。要加大人才保障,不断出台相应政策,引进符合我市十大重点产业链发展的相关高端人才。要强化协同网络,形成在金科研院所与金华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力的正向机制,达到1+1>2的效应。

记者: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结合当前我市发展实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蒋晓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要素保障、生态共建、政策协同等多维度综合发力,形成可持续创新的动力系统。

一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加大知识产权持股比例,提高专利技术的融资比例。

三是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收益和税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改革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大、科技能力强、拥有专利多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四是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发明成果转让落地,更多地把奖励倾向于研发团队。对将成果转化给金华本土企业的在金科研院所,要在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优评先上给予倾斜。

五是要加大要素保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利用人才要素、资金要素、数据要素的供应与开放,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保障,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提升系统效能。目前我市已确定各条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和主导企业,要加强产业协同,共建中试平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质量和效能。

六是要优化空间载体,打造“研发+制造+服务”的“1+1+1”创新模式,通过建立跨部门创新联合体,实现研发端创新、制造端升级、服务端延伸。

七是要拥有全球化视野,主动融入全球网络,不仅筑巢引凤,更重要的是“凤在哪,巢就筑在哪”。为此,政府要分类施策,针对不同企业找准不同发力点和侧重点。比如对于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龙头企业,出台不同的政策工具包,围绕企业不敢创新、不能创新、不愿创新的痛点打出组合拳。

八是要加大金华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培育,激发内生学习动力,实现个人认知突破、组织效能跃迁、产业生态繁荣的三重价值。

记者:有人说,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企业家的高度是这家企业的高度。作为掌舵人,您带领尖峰集团登上一个个高峰。请您谈谈企业家如何在创新发展领域突破天花板?

蒋晓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企业家的思维决定企业未来走向,企业家的眼界决定企业未来能否成功。企业要在创新发展中实现突破,必须从认知革命到执行体系形成全面升级,要实现认知破界,重铸思维系统;要从战略思维、资源整合、组织变革、风险管控等维度进行系统升级,同时把握全球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重塑创新战略思维,实现从跟随者到定义者的转变;要构筑“技术+商业”双螺旋系统,实现人才创新、资本运作升级、数据资产化来达到资源整合目的;要具备敏捷的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流程方法论的升级、数字化的赋能;作为企业,还需要构建风险控制防火墙,避免“不创新等死,搞创新找死”的魔咒,要实现技术风险对冲、知识产权的预判,构成风险控制的护城河。总而言之,要考虑企业如何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创新收益,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敏锐的判断力,拥有全球眼光和对趋势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且更需要管理者有充分的知识架构、多重的智慧保障。

尖峰集团经过60多年发展,从单一的水泥企业,发展成跨界建材、医药健康、供应链物流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我认为企业的每一次变革大部分来源于市场倒逼,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必将被时代淘汰。同样,没有内生动力的变革思维,也必将被时代所抛弃。我们从水泥起家,但不能用做水泥的思维做生物医药,同样也不能以做药的思维来看水泥,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拥有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包容的企业文化来拥抱新技术、吸引新人才、开拓新市场。寻找机遇、创造机遇,利用比较优势获取企业效益,延续企业寿命,实现百年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