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浙江超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熹平:
让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当前,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从高校教授到科技企业掌舵人,个人的转型故事正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在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着力创新、深化改革,创立的浙江超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被行业誉为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10家3D打印潜力公司之一。
第一,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破解的难题。3D打印技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时代增材制造优势能为制造业带来变革。
我们团队抓住深耕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领域10余年的优势,扎实践行“科研扎根产业、技术反哺教育”理念,先后主持完成近10项国家级项目、数十项省部级项目,迅速在业界崭露头角。我们越发懂得,实验室成果接受市场检验,这才是科研的真正价值。
第二,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超领智能构建“教育筑基—科研攻坚—产业反哺”发展模式,聚焦纤维增强工程材料3D打印领域,形成国内首个颗粒3D打印全产业链技术平台。
在装备矩阵方面,超领智能开发了从桌面级到大型米级设备的完整产品线,交付国内少有的大尺寸3000×6000×1200mm的龙门式颗粒3D打印设备,实现多轴运动、温度、压力的闭环控制;在材料突破方面,研发的纤维增强PP、PPS、PC、PA等复合材料已用于商业航天、医疗健康、复材模具等领域;在软件自主方面,成功开发国产化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第三,“车间即课堂”的产教融合实践。处处是教育、时时有学习。我们将公司打造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推行“理论建模—工艺实验—工程验证”三级培养体系,让研究生直接参与核心技术研发。目前,团队75%的研究生课题与产业化进程同步,毕业生更成为高端制造企业的争抢对象。这种“车间即课堂、专利作教材、市场为考场”模式,已培养出大批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从实验室到国际市场的跨越。短短两年间,超领智能的技术不仅在国内风电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大放异彩,更实现了向欧洲国家的技术输出。公司自主研发的3D打印装备因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已与多家上市企业、央企建立合作。当前,在金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下,团队正加速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
教授创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底蕴,挑战在于市场思维。回顾转型历程,我们深感从科研立项到产品研发、从团队管理到市场开拓,每一步都是全新学习,且坚信“当技术能真正造福社会时,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我们的故事进一步证明:高校科研成果完全可以在市场浪潮中绽放光彩,而科技工作者的价值正是在于让创新技术从论文走向车间、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
本版文字:张益晓 陈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