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污带变“洁净站”
义乌绣湖社区“小街益家人” 巧破垃圾分类点选址困局
本报消息(记者 钱旭升)“这个垃圾分类点设得好。既治好了油污污染的老毛病,扔垃圾也更方便了。”近日,义乌市稠城街道绣湖社区迎恩门小区居民何仙花对着新建成的垃圾分类点连连点赞。
绣湖社区金地坊商街与迎恩门小区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商住混合区。长期以来,垃圾分类点选址成了“老大难”:商户担心点位影响经营环境,居民则盼着能就近、卫生地投放垃圾。更棘手的是,区域内一处公共绿化带因常年受餐饮油污侵蚀,早已绿植枯死、夏季恶臭弥漫,成了久拖不决的卫生顽疾。再加上地段较好,让选址成了横亘在需求与空间之间的“硬骨头”。
面对这一难题,绣湖社区的“小街益家人”治理品牌发挥了关键作用。社区组织网格员、楼栋长、商户代表化身“需求采集员”,通过“小街议事厅”线下座谈、微信群接龙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商户对经营环境的顾虑、居民对投放便利的期待,把各方心声摸得清清楚楚。
与此同时,社区党委牵头召开多轮“小街议事厅”会议,让商户代表与居民代表坐在一起,把问题摆上台面、把诉求说透说清。“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有效化解了误解,让双方逐渐理解彼此的难处。
跳出“找空地”的传统思维,社区将目光投向那片油污污染的绿化带——这里虽环境糟糕,却因不紧邻居民区、不干扰核心商业区,成了“中性空间”。经过充分论证、方案公示和微调优化,最终确定在此建设垃圾分类点。
新建成的垃圾分类点,既满足了商户对经营环境整洁的要求,又让居民投放垃圾更便捷卫生。曾经的油污绿化带,如今变身规范有序的“洁净站”,一举解决了选址难和环境顽疾两大问题。
“这是‘小街益家人’的一次成功实践。”稠城街道绣湖社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靠党建引领、多方协商、共同参与,把‘老大难’变成了治理‘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