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武义西联一片箬叶铺就强村富民路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 通讯员 何武俊)“最近又有来自浦江、嘉兴等地的种植户到我们这里寻找种苗。”日前,在武义县西联乡箬竹种苗培育基地,工作人员邹勇平告诉记者,虽然基地建设仅两年,但已在浙江地区小有名气。

近年来西联乡找准本地优势资源发力,依托省林科院的技术支撑,采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引进品种、科学种植、建设加工链等举措,大力发展箬叶林下经济。两年前,乡里引进收储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和“箬叶共富工坊”。每到6月至10月的生产旺季,粽叶合作社每日加工粽叶约3000公斤,一年能收购本地鲜叶150吨左右,加工后的粽叶销往嘉兴、杭州、绍兴、安徽、山东等地。

依赖野生资源终究存在局限,不仅产量有限,而且野生箬叶分布零散,采摘耗时费力,质量稳定性也难以保证。2023年,西联乡开始探索规模化人工种植。目前,箬叶种苗培育基地共有8个大棚,里面种植着从浙南、湘西、闽北等地精选的12个品种。每个大棚预计年均收入可达8000至10000元。箬叶三年成林,第四年就能连片,进入稳定采摘期后可持续丰产10年以上。通过科学选育和管理,产出的箬叶品质更优,市场价值也更高。如今,基地还创新利用箬叶根须自培种苗,成活率达75%,一个大棚能培育约25000杯种苗。这些优质种苗移栽到山间地头后,一亩育苗基地的产出就能满足100多亩的种植需求。目前,西联乡已抚育500余亩箬叶。

今年暑期,西联乡还联合共青团武义县委、武义青少年宫,通过差异化课程开发和特色资源整合,打造出“荷”乐无穷、“粽”享清凉特色研学品牌。

据统计,今年暑假西联乡接待研学团队达1500余人次,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带动配套餐饮增收10余万元,促进周边农产品销售10万元,同时新增就业岗位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