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商场母婴室升级缘自理念之变

□ 贾冰卉

近日,北京朝阳大悦城商场将母婴室升级为育婴室,北京惠多港购物中心专门设立父婴室的举措引发热议。这一变化远非简单的设施调整,更折射出公共空间对现代育儿需求的积极回应。

事实上,尽管许多公共场所早已配备基础母婴设施,但其使用场景仍存在诸多隐性限制。市民方女士有一次尴尬的经历,孩子哭闹不止,她想让丈夫进母婴室搭把手,可母婴室空间狭小,且没有隔断,正值其他人在哺乳,丈夫进退两难。此类困境反映出当前母婴设施在支持家庭协同育儿方面的明显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市区已有商场做出改变。世贸城市广场全新升级育婴室,除公共空间外还设有3间独立哺乳间,为婴幼儿护理者提供了更合理的照护空间。从母婴室到育婴室,并非只是名称更替,更体现出公共服务理念的重要转变——正在从“有”到“优”,从满足单一需求走向包容多元育儿角色,逐步实现对现代家庭更广泛、更人性化的支持。

深入来看,母婴室这一概念本身就在无形中为育儿标注了性别属性。虽然将哺乳期母亲的需求放在首位至关重要,但其命名与使用规则也在潜移默化中固化了“育儿者是母亲”的刻板印象。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父亲积极参与育儿,却常常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公共设施的性别标签,成为父亲履行育儿职责的一道无形障碍。

在此背景下,育婴室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从“母亲专属”到“父母共育”的理念转变,在保障母亲哺乳隐私的同时,也为父亲提供了参与育儿的合理空间。而父婴室的设立,更像是一种针对现实困境的精准补位,明确告知社会:父亲育儿应加以支持。

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家庭结构与育儿观念的深刻变迁。随着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和育儿理念的进步,父亲更多地参与育儿已成为普遍社会期待。公共设施作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理应对此作出回应。这些商场的举措,看似只调整了空间布局、增加了几个婴儿护理台,实则体现了一种价值倡导——父亲为孩子冲奶粉、换尿布同样值得尊重。

当然,也有人担忧父婴室会造成新的性别隔离,呼吁建立不分性别的家庭育婴室。我们应当看到,理想的育儿空间或许终将超越性别标签,以功能性和包容性为首要原则。在此之前,父婴室的破冰和育婴室的探索,都是迈向这个目标的重要一步。公共空间的每一次微小改进,都是对社会需求的又一次贴近,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一次重要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