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四不” 谨防开学季骗局
记者 季俊磊
“同学们,紧急通知!需马上预交教材费、资料费、军训服装费,提前办理校园电话卡……”临近开学,是否有些班级群里收到了类似通知?先别急,这很有可能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记者从公安机关了解到,随着开学季到来,针对学生及家长的诈骗进入高发时段。
学生和家长成重点目标
不久前,浦江大一新生小王接到名为“刘某”发起的会议邀请,对方和大学辅导员同名,小王未仔细核实便加入了会议。会议时,对方以新生需一对一办理“一卡通”为由,要求小王提供姓名、电话、银行卡号及短信验证码,小王均一一照做。
紧接着,小王收到转账信息,银行卡先后被支出4950元、1999元。咨询辅导员后,小王才发现自己遇骗,立即向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兰溪,不过受骗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此前,家住兰溪市兰江街道的徐女士收到一条申请添加微信好友的消息,对方头像和备注名是孩子班里的“胡老师”。
“胡老师”称她的孩子很优秀,新学期可以申请助学金,需要家长提交一下相关信息资料,以完成后续审批。徐女士立即将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拍照发给“胡老师”。随后,“胡老师”称助学金将在3天内发放到银行卡,又让徐女士提供短信验证码,等收到银行卡扣款信息,她才意识到受骗,匆匆赶到派出所求助。
办案民警坦言,每年开学季,骗子们的“把戏”都层出不穷。比如,冒充辅导机构或学生本人,联系学生家长,谎称学生需参加辅导班,要求家长联系报名并支付费用等。
警方揭秘“四步”骗术
“开学季骗局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但往往还是会有人上当。”公安机关对开学季骗局进行了套路分析。
第一步,伪装。诈骗分子会提前做足功课,紧盯校园场景,伪装成辅导员、社团负责人等人设,降低学生警惕性。大学新生会成为诈骗分子关注的重点,他们会在新生群里冒充学长学姐和新生套近乎,在获取新生和家长信任后开始实施诈骗。
第二步,诱导。诈骗分子通常会以“办理一卡通”“激活助学金账户”等校园刚需事务为幌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个人隐私信息,引导学生和家长转账。
第三步:恐吓。诈骗分子会通过严肃语气,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使受害人一步步进入陷阱圈。同时,诈骗分子还会通过出示伪造的通缉令、拘捕令,增加骗局“真实性”,让受害者相信自己卷入涉嫌犯罪案件,以致内心恐惧而对骗子深信不疑。
第四步:诱骗转账。诈骗分子会利用受害人想自证清白的心理,诱骗受害人转账。需要注意的是,验证码是资金、账户安全的“最后一道锁”,一旦交出,银行卡就会被瞬间盗刷。
“中小学生与家长是骗子在开学季实施诈骗的重要对象。”办案民警提醒,家长加群后可先与班主任或学校确认群内管理人员身份,对群内发布的收费、转账等信息,务必通过官方联系方式向学校核实。
这些骗局别往里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开学季骗局层出不穷,除了诱导缴费外,还有“助学金”诈骗、“校园贷”诈骗、“查课表”类诈骗、网购类诈骗等多种形式。往年在开学季,骗子还会以“机票退改签”“假冒老师”及发送“查看成绩单”诈骗短信对家长和学生实施诈骗。
“这两年,‘助学金’诈骗高发,围绕助学贷款,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已发布3次预警。”办案民警介绍,诈骗分子往往会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谎称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获取相关信息后,他们又会以缴纳相关费用为由,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家长转款实施诈骗。
刷单、买卖游戏账号类诈骗在开学季依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以高薪兼职诱惑学生在网上帮忙刷单,先给点小甜头,等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返款并拉黑。有的诈骗分子还会在游戏平台或社交软件发布收购游戏账号的广告,受害人按照对方要求在未知平台充值,直至发现被骗。
“虽然骗子花样百出,但诈骗并非不可防,需要牢记‘四不’原则,即不轻信口头承诺、不盲目支付高额费用、不通过非官方渠道报名、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办案民警表示,万一遇到诈骗也不要慌张,记住留存证据,第一时间报警求助,同时尽快联系银行、电信运营商、快递公司等相关第三方,说明可能被诈骗情况,采取冻结账户等措施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