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25年,他累计献血427次181100毫升,献血量全省最高

“超级热血侠”昨最后一次献血

记者 吴越悦 文/摄

“这是我最后一次献血,虽然以后不能再献血,但我会继续当好献血宣传员。”9月4日,在金华市中心血站机采室内,“超级热血侠”鲍伟明在60岁生日来临之际,完成了献血年龄上限的最后一次献血。鲍伟明坚持献血25年,累计献血427次,献血量达到181100毫升,让700多位病人的生命得到续航。他连续9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是金华首批“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获得者,也是目前全省献血量最高的献血者。

召之即来的“援军”

当天上午9时,记者在金华市中心血站机采室内见到鲍伟明。他像往常一样,在身体检查合格后,献出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也就是400毫升,这些血可用于救治两名病患。鲍伟明说,这么多年来,定期献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融入他的生活。

2000年,鲍伟明在老家台州街头的献血车上,完成第一次献血。“那次献的是全血,200毫升。尽一点绵薄之力,就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件事很有意义。”在这之后,他定期去献血。在献了4年全血后,考虑到自己身体好,献血小板的间隔时间短,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此后便改献血小板。

2005年,因为工作调动,鲍伟明成为浙能兰电的一名职工。从此,他把这股热血从台州带到金华。

献血小板要到金华市中心血站,鲍伟明住在兰溪,大多时候是坐车,来回需要3个多小时。其间,他要转好几趟公交车,大概半个月就要去一趟。

金华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主任吴志慧告诉记者,鲍伟明是金华市中心血站的常客,平时除了定期捐献血小板之外,有急需时,他们也会打电话向鲍伟明求助,如果条件允许,他都会第一时间赶来献血。

2006年,一名病人因车祸生命垂危,急需用血,鲍伟明接到血站电话时,刚做好晚饭。时间就是生命,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便匆匆赶赴血站献血。次日,他收到一则“血液匹配成功,已用到病人身上,病人已脱离生命危险”的短信,心中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014年,媒体上一篇报道引起鲍伟明的关注,兰溪一名男子不幸罹患白血病,他来自江苏的未婚妻不顾家人反对赶到兰溪,决定与他一起勇敢生活下去。当时,该男子急需血小板,当地血站缺少这一血型的血小板。鲍伟明知道后,主动联系血站工作人员,为其捐献血小板,延续了该男子的生命。

有几次,鲍伟明身在台州老家,接到血站打来的求助电话后,也毅然赶回金华,向急需用血之人伸出援手。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血站献血量显著下降,临床血液需求紧张,每次血站向鲍伟明求助,他都会赶来献血。吴志慧说,后来他们才知道,因为公交车停运,鲍伟明是借了同事的电动自行车,一路从兰溪骑到金华市区。

近乎严苛的自律

长时间高频率献血,需要执着坚持,更需要强健体魄。鲍伟明以前就爱运动,定期献血后会每天早起锻炼。25年来,他对自己健康管理近乎严苛:坚持每天4时30分起床,慢跑、快走两小时,器械训练1小时。

除了锻炼,还要做到清淡饮食。在献血这些年里,鲍伟明遇到过一次无法献血的情况,那就是献血前几天喝了酒,结果献血那天,检查结果出来不合格。此后,鲍伟明吸取教训,再也没有喝过酒。“蛋糕、方便面、鸡汤等,在献血前也都不能吃。”鲍伟明说,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血液,如果去献血,没有通过检查,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有可能耽误病人的救治,所以生活上一定要自律。

为了能给更多患者提供血液,55周岁后,鲍伟明又申请延长了5年献血时间,他的这些做法感染了周边的人。

默默无言的引领

冯珑是浙能兰电维护部锅炉班副班长,在跟鲍伟明接触过程中,看到不少鲍伟明献血助人的事。受他的影响,上完大学后再没献过血的冯珑,又重新加入到献血行列。

浙能兰电,像冯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从19年前开始,浙能兰电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献血活动,知道鲍伟明献血事迹后,献血者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浙能兰电献血者已超700人次。

为更好地宣传无偿献血,鲍伟明还参加了20多次省内马拉松比赛,每次他都会穿上有宣传献血内容的衣服,身体力行地向社会宣传“我运动、我健康,我献血、我快乐”的献血理念。

鲍伟明是金华千千万万个热心献血志愿者中的一员。截至8月底,全市献血已达49816人次,献血总量达16340000毫升,献血100次以上的献血者有70人。

金华市中心血站党支部副书记陈磊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每天大约需要80000毫升血液,才能基本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相当于需要280人献血才能满足。正是有这些像鲍伟明一样的热心人,保障了全市临床用血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