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破除融合梗阻 塑造发展优势

“两新”深度融合的“金华路径”

新能源汽车正在装配中

记者 张益晓/文 胡肖飞/摄

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公示,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消费类锂电池全流程协同智能工厂”项目上榜。

2025年首批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公布,我市入选12个,数量居全省第3。

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7.6%,高于全省平均8.3个百分点,排名居全省第3。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两新”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两大工程为引领,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大抓落实,形成“3+2”(“3”:科创平台建设提能升级、大孵化集群建设、打造生命健康示范链;“2”:人才、财政金融的配套支持)工作体系,聚焦强“链”、聚“人”、活“钱”、夯“技”四方面,破除融合梗阻、探索先行路径。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走好科技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研发平台+大孵化器+企业+产业平台”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全面推动科技成果快研发、快转化、快生产,让科技企业生出来、活下来、长起来。

打造多层次的孵化平台——

针对存在的科技聚焦产业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不畅、孵化加速质效不高等问题,我市发布《金华市大孵化集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积极谋划建设12个区域性大孵化集群,融科创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于一体,实现“两新”融合从基础服务向专业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截至8月底,全市新增孵化面积超36.32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数447家,新增基金投资孵化项目43个。

同时,着力构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矩阵,推动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一体的小微企业园。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全省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小微企业园165个。

打造全链条的中试平台——

我市深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全场景成果转化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和未来产业方向,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资源,分类部署28家中试平台建设矩阵,探索培育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助推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

今年,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库,系全国唯二、全省唯一的量子信息领域平台。该平台由浙江光电子研究院负责重点打造,聚焦量子信息领域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构建“材料制备—检测—生产”一体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行业提供技术验证、工艺优化、样品试制、资源开放共享等多元化服务,助力地方量子信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又如浙江赛默制药有限公司新型药物API及高端制剂一体化CMO/CDMO中试平台,依托“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实施“中试平台+产业基金”联动,通过“投早、投小、投中试”全链条服务,已完成国家药品注册核查品种58个、通过GMP符合性检查生产线47条,平均转化周期较同行缩短约3个月。

打造一体化的产业平台——

今年,我市开展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扩容调整工作,推动引领性集群、领军型企业、标志性项目向平台聚集,并完善“平台+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1—7月,十大先进制造业平台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577.3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1—7月出让工业用地11794亩,居全省第1。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走好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一公里”

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市将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作为经济工作三大主战场之一,因地制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浙中板块。1—7月,全市十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21.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71.5%,同比增长10.3%,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焕发更新动能——

我市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深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今年,入选省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47家、居全省第4,新增省未来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8家、数字化车间11家,分别居全省第2、第3、第5。

浙江鑫兰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其秉持“越是传统行业,创新越要紧”的发展理念,加大投资力度,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先后获评省绿色低碳工厂、建成省未来工厂、入选省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等,在传统行业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鑫兰方案”。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筑牢更强支撑——

作为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零跑汽车正带动产业集聚、资源集中。在武义,零跑汽车集团子公司——凌骁能源科技(武义)有限公司于去年10月投产,这也是武义研发科创中心引进的首个新能源项目,主要负责生产电池包及电池系统,有效助力武义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在金东区,零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有序推进,该项目上榜2025年省重大产业项目清单,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6万套零部件模块、树脂类模块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今年,我市以“迭代、补短、赋能、解难、督考”为工作总思路,推动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迈向2.0版,尤其注重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生命健康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链。

我市还将生命健康产业链列为“两新”深度融合示范链,制定出台相关建设方案,围绕“八个一”标准配置,实施“供给侧—转化端—产业化”+“要素供给”的“3+1”融合路径,推动产业链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上半年,生命健康产业链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个,全市新增4家医药领域全省重点实验室。

案例就是路径。通过先行探路、引领带动,我市推动“两新”深度融合由“一链”示范向全域迈进,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4%、20.7%,均居全省第1。

抢滩布局未来产业,塑造更优格局——

今年7月,《金华市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发布,意味着我市聚力打造具有金华辨识度和区域辐射力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根据规划,我市优先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型显示3个产业基础较好、处于快速裂变期的未来产业,探索发展氢能与新型储能、低空经济、量子信息3个力量尚在集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的未来产业。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在产业布局、主体培育、场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赋能应用,大力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入选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4个、应用标杆企业2个、“数智优品”3个,分别居全省第4、第5、第3,入围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12个、居全省第3。

加紧核心要素赋能

走好创新型城市打造“制胜一公里”

8月初,2025年“浙江制造精品”名单公布,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商用车分布式独立悬架轮边驱动系统”入选。

“浙江制造精品”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及新兴产业,遴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附加值高的产品,对申报主体和产品要求严苛。能获此荣誉,彰显了盘毂动力在轴向磁通电机领域的技术创新实力和领先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的赋能者。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度、平台尤其是生态方面的赋能力度,推进企业“点”上突破与政府“面”上支撑的有效协同。

聚“人”,构筑智力新高地——

我市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评价赋权、流通破壁、生态涵养”为核心抓手,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高效协同。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聚焦用人主体授权不够、企业自主认定事项不多等堵点卡点, 出台《金华市产业人才奖励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迭代更新《金华市人才分类目录》,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企业人才评价体系。

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深化人才互聘共培制度改革,重点推行“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首席科学家”等人才双向流动政策,推动人才向产业一线倾斜、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以来,完成市级“科技副总”三方协议签订381人,其中获评省派“科技副总”35人,数量均居全省第1,“产业教授”签约164名。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强人才创新政策贯通协同,扩大“双龙计划”培育专项覆盖面,探索建立人才科技项目“一评两认”机制,强化招商招才政策一体联动。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89人、技术技能人才4.28万人、大学生8.24万人。

活“钱”,强化金融硬支撑——

我市坚持将金融作为赋能实体、支撑发展的关键变量,以“多元投入牵引、科技金融赋能、政策红利承接”为核心路径,着力构建资金保障体系。

聚力多元投入,构建动态保障机制。如探索拨投结合的项目支持方式,推进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完善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激励政策,与省基金委签约共同设立全省规模最大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中科创走廊联合基金。

赋能科技金融,创新全链服务模式。开展科技金融提能升级“1+N”行动,推出“股债贷保担”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落地全省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定制化科技保险产品,单项目保额达300万元;组建金华启真科创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1亿元),完成“聚合物分散与稳定液晶材料”等4个“早、小、硬科技”项目的交割。

抢抓政策机遇,加力向上衔接争取。全量承接落实国家、省级各项政策,深化“腾笼换鸟”专项经费和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配套资金支持。今年以来,48个项目入选2025年全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名单,合计获得资金补助1.26亿元,金额占全省14.35%,居全省第2;228个工业领域技改再贷款项目入选工信部支持清单,资金需求237.7亿元,数量和资金需求均居全省第3;争取工业领域、电子信息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项目共计53个,入围资金补助7.3亿元,居全省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