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金华两头乌引领“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记者 卢奕仿

昨日,驶入高速金华服务区的旅客会发现,这个日均客流近3万人的服务区,即将焕新升级为“熊猫猪猪”主题形象,让金华两头乌的品牌魅力更加深入人心。这不仅是一次服务区形象的焕新升级,更是我市推动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品牌化、可视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我市精准施策,全力打造“土特产富”示范成果,将金华两头乌这一特色物种资源转化为强市富民的产业引擎,通过全产业链开发,累计带动1.3万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3万元。

“养殖+订单”

稳产保收促增效

近年来,我市以“白改黑”行动(即白猪改养金华两头乌)为抓手,不断扩大两头乌养殖规模。去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达8253头,商品猪出栏9.03万头,实现3年内翻两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与此同时,我市创新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订单合作模式,稳定保障养殖收益。在婺城区,珍其源两头乌食品有限公司为合作农户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支持,由农户进行代养,出栏后每头猪可获得600至800元的保底收益,实现户均增收5万至6万元。兰溪市则引进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46人实现本地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4万元。

为有力保障养殖户的收益,我市还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予金融支持。去年以来,为全市金华两头乌经营主体争取到金华两头乌证明商标整体抵押贷款20亿元的授信额度,财政贴息80%。创设“金华两头乌”特色保险叠加政策险,最高保额达2600元/头。

“科技+育种”

提质赋能强根基

科技赋能是产业提升的关键。我市依托市农科院、市两头乌遗传育种与改良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大力开展金华两头乌新品种选育,提升猪肉品质、生长性能等关键指标;同时,深化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院地合作,形成“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主体”三位一体的协同攻关机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农民收益。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选育的金华两头乌Ⅱ系品系瘦肉率从45%提高到55%,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带动提升农户养殖效益,每头增收300余元。

此外,我市做强保种体系,构建活体保种与冷冻保种、遗传物质保存与数字信息相结合的多元保种体系,全市现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场1家、省级保种场2家、备份场1家,共存栏原种猪600余头,可以充分保障各养殖场的种猪供应。

“产业链+产品”

延链增值拓市场

如何让一头猪的价值最大化?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过去,两头乌多以鲜肉或火腿形式销售。如今,一批精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催生出琳琅满目的爆款产品。端午期间,“金猪府”和“熊猫猪猪”品牌推出的两头乌粽子火爆出圈,销售额高达1580万元,同比激增141%。金东区的仙之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则将两头乌变成每日能卖出4万只的包子和1万份的水饺,这两项每日就能消化100头猪。

产品走俏四方,渠道同步铺开。全国32家体验馆、专卖店成为品牌前沿阵地,甚至开进了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永康市茗利肉麦饼体验店,凭借一口酥香,创下年营业额超千万元的佳绩,带动14户农户成功创业;市区的金猪十八道·两头乌美食体验馆,更是跃居本地美食排行榜首位。

“项目+人才”

农文旅融合引活力

产业融合绘就共富新图景。我市投资打造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已成为现象级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自2021年开业以来,接待游客190万人次,实现营收1.86亿元。它不仅自身成功,更强势赋能周边地区,整合3镇9村形成“产业共富带”,为村民增收超2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近亿元,真正实现“建成一个点、带动一大片”。

产业的蓬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归巢”。我市大力培育“农二代”,提供资金政策支持,鼓励他们用新理念赋能传统产业。“牧二代”邵康为便是其中典范,他在杭州鼓楼附近经营的王日顺号烧饼包子铺,将家乡的两头乌美味带给八方游客,月均客流高达5万至6万人次,节假日更是日日爆满,不仅创下可观收益,更带动了30余人就业。

目前,全市已有50多名像邵康为一样的年轻人参与到金华两头乌的振兴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