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练“请”进家门
这样的“上门体育”你会选吗
记者 陈星辰 董易
“十一”假期,当不少家庭忙着规划外出旅行时,金华部分家长却把体育教练“请”进家门。“每天都有家长咨询体育锻炼,有的想补孩子的跳绳短板,有的希望利用在家时间练一些运动会项目。”从假期后半段开始,“上门体育”教练廖教练的家长预约持续火热。
近年来,以“省时、便捷”为核心优势的“上门体育”新模式悄然兴起,成为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体育锻炼的新方式。“刚开始我们做室内场地,但发现家长接送不方便,时间安排也麻烦。”廖教练介绍,正是看到这一市场需求,他从固定场地转向上门服务。目前,他的团队已有12名教练,服务约200名学生,涵盖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不同阶段。
“上门体育”这种模式最大特色在于时间和场地的高度灵活性。“只要孩子有空余时间、家中或周边有方便的场地,我们就能上门授课。”廖教练说,课程形式包括一对一、一对二及3~5人的团课,内容从幼儿园的感统训练,到小学的跳绳、立定跳远等基础项目,再到初中的中考体育专项训练。“费用也比较亲民,团课大概50~60元/节。”
“孩子中考体育成绩有进步,协调性也好了,家长转介绍的就比较多。”廖教练认为,实打实的效果是上门体育受欢迎的关键。不过,他也坦言,随着行业兴起,市面上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业余教练会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课,一些教练还是在读大学生”。
记者随后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搜索“上门体育”“教练上门”等关键词,发现相关信息杂乱无章:既有看似专业机构团队的正规推广,也有个人教练的零散接单,课程价格、教学内容、教练资质等更是混乱不一,家长想要筛选出靠谱的服务,还需多花心思甄别。
事实上,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就印发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应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等6种证书中的至少一种。在选择“体育外卖”时,家长们对教练资质的判断常陷入迷茫——若是遇上教练拿出五花八门的证书,家长既分不清哪些能真正证明专业水平,也不知道该如何核实这些证书的真假。对此,廖教练建议家长在选择时优先查看教练资质,比如教师资格证、教练员证,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团队是否规范、是否给学生买保险也很关键。
对于“上门体育”,家长们的看法不一。一些家长认可其便捷性与高性价比,称“通过小区业主群凑课,方便又不贵,感觉效果不错”,认为它解决了“想运动却没时间送”的难题。另有一部分家长更看重运动过程中的亲子互动价值,他们表示“不会特意选择‘上门体育’,自己陪孩子运动更好,能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但也有家长表示,自己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方式,“更信任有固定场地和系统课程的机构,感觉更专业”。
金华市东苑小学体育教师田洪森认为,青少年体育教育长期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学业负担导致的“没时间”,二是主观意愿不足造成的“不愿动”。“上门体育”的兴起,体现家长对孩子体育运动锻炼的需求,也有针对性地缓解了上述两大问题:省去了学生往返培训机构的通勤成本,为其争取到更多实际锻炼时长;个性化教学能让教练更精准地关注孩子的薄弱环节,尤其对在集体活动中缺乏自信、易受挫的孩子,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进而帮助其逐步提升运动兴趣。
田洪森觉得,“上门体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锻炼选择,也为体育培训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他建议家长在选择“上门体育”服务时,应综合考量教练资质、课程体系与安全保障三大要素。“无论选择何种体育培训模式,核心目标都是帮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