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金华校园亮招“明眸” 破解近视防控难

记者 朱意

“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手机也是坚决不让碰,写字姿势纠正了无数次……可孩子三年级时还是戴上了眼镜。”在市区某小学门口,四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向记者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共同困惑。

随着“世界视力日”的到来,防控近视这道难题再次引发关注。当简单的“少看屏幕”无法解决孩子近视问题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校创新

让“护眼”从说教变为体验

其实,对家长而言,孩子的近视防控没有捷径,白天充足的户外活动、定期的专业检查、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用眼习惯,依然是近视防控的关键手段。面对挑战,我市不少学校也给出了答案:与其反复说教,不如在趣味体验中“活起来”。

在金华市李渔小学,“为‘EYE’奔跑”活动将操场打造成护眼乐园。孩子们在“黑暗挑战者”蒙眼体验中感受视力的珍贵,在“足球障碍挑战”中锻炼眼脚协调能力,让护眼理念在运动中自然融入。金华市西苑小学的近视防控课则通过眼球模型演示,将抽象的“眼轴”概念具象化。配合有奖问答互动,枯燥的护眼知识在欢声笑语中被孩子们轻松掌握。

金华市东莱小学的创新在于将防控关口前移,引入“远视储备”概念,通过专家讲座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保护生理性远视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设立“眼操小督导员”,让护眼行动落地见效。金华市江滨小学则注重系统化指导,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从读写姿势、户外活动到用眼时长,提供全方位护眼方案,帮助学生和家长建立科学的视力健康管理习惯。

从体验式游戏到模型教学,从科普实践到系统指导,我市各校正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方式,让护眼教育从单调的说教转变为快乐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护眼的种子。

专业赋能

深入校园的“光明哨兵”

除了理念创新,专业的支撑体系是破解焦虑的关键。我市有一支名为“眼保员”的特殊队伍,活跃在各个校园。他们是专业的视光技术人员,由金华眼科医院培养并组建,是孩子们的“视力管家”。

据了解,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每学期的视力筛查。“眼保员”会定期监测教室灯光亮度,确保用眼环境达标;他们会走进课堂,用动漫和互动游戏等形式开展生动科普;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动态的屈光发育档案,当发现某个孩子视力在短期内显著下降时,会第一时间通知学校或家长。

“‘眼保员’的电话随访,就像一次及时的警报。”有家长反馈,“以前等到孩子自己说看不清时,往往度数已经不低。现在能提早干预,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这支“光明哨兵”队伍,在校园与医院之间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让专业的防控指导渗透到日常。

社会共治

构筑坚实的“环境防线”

防控近视,仅靠家庭和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金华市大力实施“明眸摘镜”工程,其中一项硬核举措是投入7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市近万间教室的灯光进行改造,确保每个教室的光线均匀、柔和、无频闪,从物理环境上为孩子提供最佳照明。

同时,教育部门规定保障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提倡“清空教室”,让孩子们到户外“目”浴阳光。这点与云南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等3所“零近视”学校创造的奇迹不谋而合。据了解,在这3所学校里,没有昂贵的高科技设备,孩子们的视力全部达5.0以上的秘诀,正是每天超过3小时的户外活动。孩子们在青山绿水间奔跑、踩高跷、接力跑,眼睛长期沐浴在自然光线下。

此外,“一歌一操一谱一码”(护眼歌、明眸正脊操、护眼食谱、护眼码)等创新形式在金华校园内广泛推广,从行为习惯到饮食健康,构建起立体的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