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域壁垒 享受同城服务
一张居住证全省互通互认
记者 季俊磊
昨天上午,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张女士指尖轻点屏幕,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不到10分钟,她的手机里便弹出一条提示:“您已成功申领电子浙江省居住证。”
“以前听说要住满半年才能办,现在的政策方便多了。”张女士举起手机给工作人员看那张闪着蓝光的电子证照,语气里满是欣喜:“政策真便民,服务真贴心。”
张女士此前在宁波工作,并在当地办理了居住登记。前不久,她因工作调动来到金华,新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提醒她尽快办理本地居住证,以便享受子女入学、医保参保等公共服务。“我还以为又要等半年后才能办理,结果一查政策,发现省内已经互通互认了。”她说。
这一变化,源于浙江省公安厅深入推进的居住证制度改革。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警卫支队)基层基础防控治理大队民警刘鹏介绍:“过去流动人口必须在现居住地登记满6个月才能申领居住证,周期长、门槛高。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持有仍在有效期内的浙江省居住证,并且在金华有合法稳定住所、就业或连续就读经历之一,就可以直接申请转换或互认,无需重新累计时间。”
这背后,是一场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刻变革。按照“先市后省、试点先行”原则,我市此项工作在武义县率先试点,并于2023年12月1日实现电子居住证市内互通互认;2024年7月1日起,金华全面推行浙江省居住证全省范围互通互认,同步试行“居住证转户籍”改革,取消社保缴纳年限限制,真正实现了从“流动”到“落户”的无缝衔接。
改革不止步于省内。今年4月,义乌作为国家级改革试点城市,紧跟长三角区域居住证互认转化工作,出台《支持义乌市拓宽居住证互通互认细化方案》,7月11日正式开展居住证长三角互通互认工作。而这背后,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公安一起签署的《长三角区域居住证增值化服务合作框架协议》。
此前,来自安徽阜阳的王女士在义乌拿到她人生中第一张可在长三角通用的居住证。“有了这张证,孩子终于能跟我来义乌上学了,一家人再也不用两地分隔。”
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我市便启动“电子居住证+互认转换”集成改革,截至目前已受理居住证市内互认7020件、省内互认2437件,义乌市居住证长三角城市群互认15件。刘鹏表示:“此项改革有效打破地区界限、部门壁垒,将有效提升人力资源流动便利化水平,便利群众在都市圈范围内居住生活、流动往来。”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张小小的电子居住证正逐步拓展应用场景。在金华,持证人不仅能办理子女入学、申请公租房、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还能享受图书馆借阅、公交出行优惠、跨区医保结算等多项便民服务。未来,它还将接入更多政务服务和社会资源,成为新市民融入城市的“通行证”和“幸福码”。
记者了解到,市公安局同步优化审批流程,推行“线上初审+线下联办”模式,通过业务梳理、流程再造、系统集成,依托“浙里办”“浙警在线”建成统一的电子居住证网上核发体系和智能速办服务机制,实现居住证申领、核发、签注和使用的“全程网办”。此外,还人性化推出《居住证确认单》,兜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用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