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独居老人家中来了年轻人

记者 徐莹

一间闲置卧室,一份意外亲情,独居老人的闲置卧室住进年轻人,用低房租换取情感陪护,成为一种养老的新可能。

在金华,那些尝试“跨代共居”的人有着怎样的体验呢?近日,记者走访了两对共居者。

“小姑娘爱干净、很善良,下班回家常跟我聊天,陪我看一会电视,每周陪我散步三四次,还教我用智能手机跟国外的儿孙视频聊天。”谈起家中年轻的租客小西,年过八旬的虞奶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在市区婺江边的一套大平层里,这位独居老人与24岁的小西半年前开启了一段特殊的“跨代共居”。硕士毕业刚到金华工作的小西,以每月500元的租金住进老人家中,给这个沉寂多年的家带来久违的欢声笑语。

在市区江南一套120平方米带小花园的住宅里,82岁的汪大爷和27岁小伙李进同住了3年。8年前老伴去世,汪大爷开始独居生活。2019年,亲戚家的小孩阿诚大学毕业到市区一家园林公司工作,借住在他家。阿诚学园林设计,下班后就帮汪大爷改造小花园,陪他喝茶、聊天,老少相处融洽。阿诚一住就是两年,其间提出付点房租,汪大爷不肯收。阿诚结婚后搬走,介绍新同事李进住进大爷家,每月房租600元,水电、网费全免,三餐各自吃。3年下来,一老一少堪比亲爷孙,汪大爷做了好吃的总会特意留一份给李进。

“机缘巧合下住进虞奶奶家,不但省下大笔租金,更让我在金华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了温暖的‘家’。其实,老人和年轻人被需要的感觉是相通的。”在一家银行工作的小西说。虞奶奶的儿子一家远在瑞典,给老人请了钟点工做饭、打扫,缺的就是情感上的沟通。

刚开始跟老人同住有点疏离感,但虞奶奶非常有边界感,每次阿姨做了好吃的,虞奶奶都会给小西留一份,平日绝少打扰她,有事也站在她房间门口说。“只要奶奶在客厅,我就不会关卧室门,陪奶奶去江边散步也帮我树立了健康意识。我会督促奶奶测血压、血糖,定期检查她的常备药,缺了就提醒她让阿姨帮忙配药。”

“与老人和睦同住得看缘分和客观条件。”李进说他社交不多,喜欢在家看书、下棋,做点园艺,跟汪大爷的生活节奏合拍,脾气性格相投。

“阿诚和李进两个年轻人不但让我不再孤单,还让我又有了年轻的心态。”汪大爷说,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居,心态会变好。

“跨代共居”是一种很好的新型养老模式,但要推广还存在很多现实困境。

首先,年轻人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恋爱、结婚、工作变更等周期变化,让他们能陪伴老人的时间一般只有一两年。老人习惯了有人陪伴,要重新找合适的租客会陷入焦虑。

此外,陪伴的契合性和陪伴质量也不容忽视。记者采访的几对“跨代共居”者都是亲友介绍甚至本身有亲戚关系的,都经历了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磨合期。毕竟两代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差异,年轻人工作忙碌,下班后已经很疲惫,要打起精神陪伴老人,确实需要足够的爱心。跟老人的沟通、相处,除了耐心还需要技巧。

“起初,我常提醒自己要记得虞奶奶对我的好,告诉自己,陪奶奶散步对奶奶和自己的健康都有益……如今习惯成自然,和奶奶一起散步、听她讲各种人生故事成了我的养生、解压时刻。”小西说。

“必须认可这样的共居生活模式,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心理预期和恰当解决方式,才能真正做到‘跨代共居’。”李进说,共居生活看似省了不少房租,实则承担着陪伴老人、协助护理等隐性责任。由生活互助到精神互补,这种代际共居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意义。同时,特别提醒,尝试“跨代共居”的市民,一定要充分考量共居适配性,拟好书面协议。租客要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办理暂住证,并及时到派出所、社区等备案登记,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