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技创新托底 我市姜农更硬气
记者 董金姣
眼下正值生姜采收季,作为传统产业,金华生姜种植已形成武义、磐安、永康三大核心产区。据金华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生姜栽培面积近1.8万亩,年产鲜姜超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3.3亿元,带动2800多名农户扎根生姜种植,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其中,永康五指岩生姜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磐安红爪姜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山区农户的“致富姜”。
过去,生姜连作障碍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硬骨头”。“种两年就得换地块,不然姜瘟病、根基腐病全来了,亩产直接减半。”武义县牛背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杭骏说。如今,随着“高温高湿闷棚+微生物菌肥”技术体系的推广,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沈杭骏算了一笔账:采用该技术后,姜田出芽率提升1/3,亩产增加2000—3000斤。目前,这套生姜栽培技术已辐射福建、海南等省份,推广规模超2万亩。
科技创新更体现在种植模式与种源培育的突破,通过联合省、市农科院组织生姜优质高产技术攻关,开展种苗脱毒、提纯复壮和繁育技术研究,建立高品质生姜种植示范基地。日前,武义现代种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健康姜种繁育体系推介会成功举办,吸引杭州、嘉兴、衢州等生姜产区的技术人员和农户前来学习观摩。
“实验室专利”真正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武义现代种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健康种苗繁育实验室创新构建了生姜脱毒育苗三级病毒防控体系,使病害发生率大幅降低,产量提高30%以上,脱毒苗成活率达到98.6%。目前,已在武义县桃溪镇建成50亩生姜原种基地,并在嘉兴等地示范推广,为解决种源品质退化、病害多发等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该繁育体系还通过“科研院所+平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径,创新建立“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推广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金华各地也在探索多元路径。永康市安坑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由董红阳牵头,统一制定种植标准、设计包装礼盒,将五指岩生姜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商超;仙牛山生姜专业合作社则采用纯自然种植模式,生姜收获后存入山洞保鲜,还开发出姜茶、姜糖等深加工产品。目前,全市已培育14家生姜重点企业,开发红糖姜茶、姜汁饮料、即食姜片等2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
不过,今年生姜市场也面临短期挑战。受去年生姜高价刺激,不少姜农扩大种植面积,加之天气利好、技术提升推动产量大增,导致收购价走低。磐安灵溪园家庭农场共种植了20余亩红爪姜。农场负责人周越良表示,今年通过采用大棚双排沟等新技术提前播种,配合后期精细化管理,不仅实现了生姜提早成熟,品质也显著提升,预计今年总产量将超10万斤。但是,近期生姜收购价每公斤只有4元。周越良决定暂缓部分采收,等待市场行情回暖。
“这是农产品周期性规律的正常体现。”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生姜产业链科技链长曹春信分析,随着深加工产能扩大和储藏技术升级,短期价格波动不会影响产业长期发展。为推动生姜产业持续向好,金华市已将其纳入“土特产富”全链培育项目。未来,当地将进一步引进抗病新品种,完善标准化种植体系,攻关低温储藏保鲜技术,同时扩大姜粉、姜精油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此外,市、县两级农技推广部门还将通过农民培训班、田间学校等形式,开展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各地政府也将继续出台种植补贴、农机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让生姜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农户增收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