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下岂能成藏污纳垢场所
市区桥下空间利用有待深化
记者 徐枫 文/摄
近日,市民郑先生拨打12345(88900000)热线反映,婺城区白龙桥镇西二环南路沪昆立交桥底下,垃圾成堆,无人清扫,影响环境卫生,希望相关部门及时清理。
大桥底成了隐秘垃圾场
郑先生说,该大桥下堆放着大量建筑垃圾、废料,还有生活垃圾,其中大都是易燃物品。近期天干物燥,万一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10月17日,记者来到现场,大桥底下路两侧都用隔离栏板、铁丝网拦着,人员、车辆无法入内,桥下只有一处通道口,边上被人打开了缺口,车子可以一直开到桥底下停放。桥底下停着四五辆轿车,还有一辆摩托车。
根据桥底下有车辆停放这一情况,可以判定缺口是为方便停车人为打开的。炎炎夏日,桥底下阴凉,车停在桥下可以避免烈日蒸烤。然而,缺口打开后带来的另一后果是,有人图方便,把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倾倒在桥下,以致于这里不仅是停车场,还成了隐秘的垃圾场。堆放的垃圾有装修板材、碎瓷砖、碎玻璃,还有海绵、塑料泡沫、旧衣服等。
据婺城区白龙桥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垃圾堆放位置,之前他们曾与附近龙蟠村联系,村干部表示该位置不属该村管辖范围;联系婺城区交投公司,对方表示不在其管理权属。
现场电线杆上粘贴着一块禁止在桥下空间堆放物品的告示牌,上面落款单位是金华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婺城区大队,还有联系电话。不过,记者联系对方后,仍未能确定大桥底下环境卫生的维护主体单位,即不能明确垃圾到底该由谁清理。
记者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婺城区交通局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中心负责人表示,马上派人到现场查看,先把垃圾清理掉再说。
记者走访发现,市区桥下空间存在“脏、乱、差”现象并非个例,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给桥梁本身带来安全隐患。
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桥下空间位置比较隐蔽有关,堆积在桥下的垃圾不如桥面、路肩容易被发现,桥下偷倒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与管理权责不明有关,部分桥下空间存在管理盲区。
治理桥下空间“脏、乱、差”现象,需要多部门协作,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强监管,联合整治;安装监控设备并建立举报机制,依法打击偷倒垃圾现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桥下空间既得到合理利用,又能保持整洁有序。
桥下空间利用有待深化
桥下空间,是指城市桥梁(跨河桥、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用地红线内的陆域用地,包括桥梁垂直投影范围内的空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除了跨河桥,市区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等城市桥梁也越来越多。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城市桥下空间凸显其利用价值。令人遗憾的是,市区桥下空间闲置弃用的多,真正发挥其利用价值的少。
市区双龙大桥堪称市区桥下空间有效利用的范例。2021年3月,金华开发区投资对桥底下场地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历时两个月,原先没有什么运动设施的空旷场地得到提档升级,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乐园。这里挂上了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双龙馆)暨金华开发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基地、金华开发区总工会职工活动中心的牌子,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舞蹈、飞镖、嗒嗒球等多个专用场馆,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场地周边安装了照明、监控设备。该中心平时由金华开发区老年体协负责管理,免费向市民开放。
10月18日上午,记者在双龙大桥下看到,这里有人舞剑,有人练太极,有人跳广场舞,有人打乒乓球、羽毛球……
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被忽略,利用率较低。有市民建议,从服务百姓、方便生活,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角度,政府部门应把桥下空间充分利用起来。
近年来,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已出台有关桥下空间利用的政策文件,从政府层面推动桥下空间更新和利用。如广州市对桥下空间因地制宜加以改造,通过增添景观功能、实用功能,盘活桥下空间,昔日“被遗忘的角落”有的变身运动乐园,有的被开发为停车场,有的精心设计,经涂装翻新、灯光亮化、设置公共艺术装置等景观提升工程,成了网红新地标……活用、巧用桥下空间的相关举措深受市民好评。
值得注意的是,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尚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在合理规划、系统建设、高效运营、有效管理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记者留意到,温州市去年12月曾出台《温州市城镇桥梁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实施意见》,明确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镇桥梁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及城镇桥梁属地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在保证桥梁结构完好和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城镇桥梁桥下空间可用于绿化、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小型车辆停放等公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