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坚韧、创造力、想象力……
这些素质成为创新人才培养高频词
记者 叶骏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教育经历深刻变革。10月29日下午,由金华市教育局和金华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赋能教育·创育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特色发展交流活动”在金华新东方双语学校举行,全国450余名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与。
新东方双语学校总经理范猛为本次活动致开场词。随后,有关专家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怎样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等话题展开交流互动,并围绕“新技术时代,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题目进行精彩的圆桌对话。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以“努力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家精神等方面的论述,梳理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分别讲解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几大载体——“珠峰计划”“英才计划”“强基计划”“专项计划”的开展、选拔与培养模式,提出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挖掘、培养机制,高中阶段学校要多样化发展,实施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育的“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教授、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文军,以“指向核心素养的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为题作分享。她从VUCA时代、BANI时代的演进与特征,到《未来简史》《智人之上》对人类未来的预测,谈到教育学理逻辑的转变,从追求相似性到追求可能性,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技能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行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她希望课程改革转向生态学习、跨文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程红兵分享的题目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引用国内外相关专家对未来人类急需能力的思考,提出最稀缺、最宝贵的是创造力,其关键在于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他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多年来的超学科创意想象课程实践,提出“好的老师,好的课堂——能将学生‘打开’”,要区分反常识性思维与维持性思维的根本区别,认为多样化是创新的本质,“创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其引用的“优秀科学家90%的时间在犯错,而顶尖科学家99%的时间在犯错”“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让他长大了再创造”“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等话语,让人印象深刻、颇受启发。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有关“新时代下的教育变革”的思考。他认为在AI时代,知识储备与提取吸收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一个人思考提问甚至不断追问的能力,“层层递进如剥笋般”。通用人工智能(AGI)会以很快速度到来,能够更加智能和综合地成为人类帮手。“真正适应未来或应具备的素质,是好奇、勇气、探索精神,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怕失败的韧性,是善于交流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是学会提问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鲜活个体的成长和独特的个性与专长……”因此,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方式需要改变,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领者,是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学习者;老师在人生价值观和情感方面的引导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而非学生的管理者更不是命令者。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唯到场致辞,并介绍我市科学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果。
近年来,我市坚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尤其是自2024年2月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担任第17协同组组长以来,组建48所科学教育友好学校,开展全国性线下协同活动3次。我市实施质量提升、人才优化、空间拓展、创新人才选育等“六大行动”,并细化18项举措;市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保障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创建省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人工智能试点区,打造科学教育实验校、科技特色高中、未来学校、人工智能试点校、科学类课程精品课,培养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等方面,周密部署,积极行动,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