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校教育“孤岛”状态 构建开放协同共生教育生态
我市全力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范式
记者 叶骏
10月30日上午,第八届长三角家校合作交流会在浦江县开幕。本次交流会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金华市教育局、长三角家校合作研究与指导联盟共同策划主办,由金华市教育工会、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浦江县教育局承办。参加交流会的有省内和上海、江苏、江西等地的教育局或教育科研部门有关人员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共600余人,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理念、新路径与新实践。
2018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牵头成立长三角家校合作研究与指导联盟。随着交流活动持续深入,联盟影响力已从长三角辐射全国。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祝郁致辞时表示,希望长三角家校合作研究与指导联盟不断开拓创新,为校家社共育提供适合的家风家训传承模式与课程体系,推动共筑“赋能型协同”新生态,从物理相加迈向共生共荣,从责任分担向心理相融升级;深化智慧协同研究,以数智技术重塑协同常态;共绘一体化协同新图景。
现代教育必须超越学校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构建有机融合的育人生态系统。为此,联盟开展“长三角组团式家校共育研修项目(家风家训传承专题)”,确定项目成员校12所,我市浦江县实验小学、市环城小学入选。同时,成立金华市、浦江县两级家校社“教联体”并授牌,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的协同育人实践从零散的“活动式”合作,升级为由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主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化”协同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席居哲以“家庭教育指导:‘教联体’系统的视角”为主题,提出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教联体”系统,家庭、学校、社区应形成合力,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协同解决育儿难题。推进“教联体”建设,应推动家庭从“孤岛”跃迁为整合资源、传递价值、激发动力的关键枢纽,同时将社区从单纯的“物理过道”重构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第三空间”,以此破解“孩子引不出来、社区接不住”的难题。最终,通过“教联体”系统共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对“当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协同培养的难点及建议”进行成果分享。她表示,主要难点在于校家社协同不足,重学业成绩、轻情感发展的评价导向及家长相关培训与支持体系欠缺。她建议构建校家社联动机制,将社会情感能力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提升家长指导能力,形成育人合力。
浦江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志余作《浦江实践:以千年家文化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生动样本》报告,揭示如何将郑义门等千年家规家训具象化,通过编撰校本教材、开设“家长学堂”、设立社区“家风实践岗”,将抽象文化融入课程、家庭与社区活动,构建文化引领、三方赋能的协同育人闭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育人模式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本次活动在浦江县第四中学、浦江县实验小学、浦江县新华幼儿园设3个分会场,与会者同步进行深入交流,开展特色展示、学校协同育人优秀征文交流与互动研讨。浦江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傅江英表示,如何将孩子培养为在独特个性、综合素养与核心价值方面均衡发展、健康成长的人,答案在于打破学校教育的“孤岛”状态,构建开放、协同、共生的教育生态。
近年来,我市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载体,全力构建“政府主导、家校社协同、文化浸润、科研助力”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实践路径。儿童青少年“心理安全守门人”做法入选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地方典型案例,“两书一信”家校共育实践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唯作《家风赓续·守正创新: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金华实践新样态》的区域实践报告。我市强化统筹、制度先行,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突出重点、改革突破,完善协同育人支撑体系;创新载体、力求实效,形成三方协作良好生态。
李唯表示,育人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单靠任何一方单打独斗都难以完成。我市积极制定“责任清单、服务清单、需求清单”三张清单,从明晰边界、织密网络、破解难题三个方面,着力破解“抓什么、谁来抓、怎么抓”的问题。
我市在“教联体”建设中,注重构建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集中开发《家庭教育学》《共情教育》等30余门教材和课程,面向家长群体推出300多个家庭教育微课程;打造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指导师队伍,增强班主任岗位吸引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以来培育了百名高端专家、千名骨干讲师、万名家校合作指导师,同时成立金华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给予专项津贴支持,已累计培训指导师1641名,完成指导工作5122场,为协同育人提供人才保障;评选金华市家校合作实验基地100多个,完成金华市家校合作专项课题200多项,“帮助更多家长‘学会’做家长”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在实践中,我市统筹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逐步构建起“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育人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一是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全面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创新推行“家长持证上岗”,目前全市594所中小学已实现家长学校100%全覆盖,每年9月面向各学段新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普及月”活动,年均为20余万新生家长提供20学时的集中面授。同时,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二是激活家庭主体作用,传承八婺家教家风。连续四年举办“浙礼好家庭 八婺幸福家”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月系列活动,开展“跟着非遗学家教”亲子研学活动,常态化打造“德耀八婺”家风品牌,连续十年开展家风典型选树,全市累计选树国家级“最美家庭”24个、各级“文明家庭”等8.4万户。2021年,在全省率先成立金华家长大学,开设“共同成长家长班”,连续四年开展“千村扶志”计划。
三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全域支持体系。组织38家“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深入社区指导,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推进“百万教育者共学”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