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网络订单排到明年6月

一间工作室 唱响多重奏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记者 季俊磊

一件橡皮擦大小的铜雕售价几千元还供不应求?这确有其事。这段时间,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设计学院又水设计工作室晚间灯火通明,工作室成员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次日凌晨。

“目前,我们工作室的网上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6月。”工作室主理人张文龙是设计学院教师,学生们口中的“龙哥”。张文龙介绍,这间工作室不仅是他梦想的起航地,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地,更是助力企业发展的策源地。

梦想在这里起航

张文龙是浦江人,个子不高、圆脸、短发、微须,穿着干净利落。受“书画之乡”乡风乡俗的影响,他自小喜爱绘画。

2006年,他从天津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因热爱投身珠宝行业。他曾担任多家珠宝公司设计师,取得多项专业资质,获评2023年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项目·新峰人才(工艺美术类),作品屡次亮相国际首饰展,斩获10余项行业大奖。

2008年,张文龙设计了一系列中国风首饰,却因工厂无法实现复杂的锻造、錾刻工艺而搁浅。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传统工艺的断层。“如果没人去做,这些技艺可能会消失。”

“商业设计往往受限于市场,而我想探索的是原创与传承的结合。”2010年,他随爱人入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设计专业教师。身份的转变,让他有了更多时间深耕创新与实践。

2014年,张文龙创立“又水”品牌,同年成立工作室,拜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正云,学习錾刻工艺。此后数年,他的假期几乎全部用于求学:2015年暑假,赴贵州学习花丝工艺;2016年,学习锻造工艺;2019年,辗转上海、山东学习雕金、锔瓷与金缮工艺……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与13个大师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室将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设计当中,走出了一条设计新路。

项目在这里孵化

采访时,张文龙正举着一块残缺的青花瓷片对着灯光细看。这些被常人视作废料的物件,在他们手中却成了年利润超60万元的原创宠物首饰。

2019年,潘世鹏还是又水设计工作室里默默无闻的大学生。如今,他和妻子经营的宠物首饰品牌,已落地金华市区核心商圈,产品远销海外。

“张老师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将创意变现。”潘世鹏说。在工作室的3年,他不仅磨炼了设计技能,还学会了成本核算、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技能。如今,他们的产品已从简单的项圈扩展到宠物发夹、胸背带配饰等类别,最贵的一款产品售价达2000元。“去年我们设计的一款青花瓷宠物项链,单月销量就突破500件。”

在潘世鹏夫妇生意红火之时,另一对夫妻朱元峰和李琪璐放弃杭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工作室深造。此前,金职大毕业生朱元峰已在杭州一家珠宝公司担任设计总监。

“在公司做的都是标准化设计,很难实现自己的创意。张老师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上午学习传统工艺,下午进行创业实践。”朱元峰说,在这里他找到了创业新方向。

在工作室角落里,朱元峰正在錾刻一件二次元铜雕摆件。他屏住呼吸,手腕微微转动,伴随着细密的沙沙声。墙角倚着已完成的作品:赛博朋克风格的麒麟、融入榫卯结构的机甲战士、用景泰蓝工艺着色的虚拟歌姬……“传统工艺要在当代生存,必须把握时下流行趋势,并找到新应用场景。”朱元峰说。

“看着学生们从对工艺一知半解,到能够独立创作,再到创立品牌,这是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张文龙说,又水设计工作室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

记者了解到,张文龙依托又水设计工作室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专业竞赛,已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20余项,课程作品2次入选北京首饰艺术展,不少学生创办了自己的首饰品牌。

企业在这里突围

“围绕‘校企共创系列’专题进行设计,我们与首饰设计制造企业合作,紧跟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张文龙说。

这两年,该工作室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其中,他们与金华恋物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合作已持续5年,承担了其85%的器皿设计项目,年均为企业创收超2000万元。

“企业提供项目及专项研发基金,工作室专为该企业旗下品牌研发产品,目前已提供了百余个设计方案。”企业负责人赵甜蜜说,又水设计团队兼顾设计美感与工艺可行性、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

2019年,该工作室还注册了品牌“婺作”,着力研发独具浙中特色的文化商品和文创产品,促进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已对接项目70余项、完成40余项,部分作品已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推向市场。

还有一些企业在又水设计工作室的帮助下实现了销售突围:运用花丝珐琅技术为贵州黔东南旺宝民族工艺公司设计的首饰系列,上市后销量增长30%;为上海恒阳珠宝设计的山水系列首饰,单款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与金华米秀饰品厂合作后研发的地方文创系列,年销售额增长40%……

张文龙说:“我的理想是让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重生,让学生的创意在市场中闪光,让企业转型在文化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这里,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革新正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