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拒绝“35岁+”,又难留00后

你还住青年旅舍吗

记者 汪蕾

晚上10时,在上海一家青年旅舍公共区域,到沪中转、本想将就一晚的00后金华姑娘徐雨涵感到疲惫,却迟迟没有回房间。“房里有两个背包客在聊天,我睡不着。但是,明天还要早起赶飞机,现在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待着。”

而39岁的梁寒正在为下周的旅行发愁。作为曾经的青旅常客,他发现当地多家心仪的青旅都标注着“恕不接待35岁以上的中年人”。“10年前在青旅通宵聊天的我们,如今连入住资格都没有了。”他苦笑着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

这一幕幕场景,折射出以“开放包容”著称的青年旅舍,当下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一边用年龄门槛将“超龄”群体拒之门外,一边却难以真正赢得年轻一代的青睐。

规模缩水近三分之二

记者在多个第三方旅行平台搜索发现,酒店入住须知中,大多青旅对年龄有限制,但条件相对宽松,一般要求“18—40周岁”,部分放宽至50周岁。不过,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吐槽,自己在现实中遭遇隐形门槛,到店后因“超龄”被婉拒。

某连锁青旅负责人对此的解读是,年龄限制确为行业“潜规则”。理由是担心不同年龄段的客人生活习惯差异大,易产生矛盾。此外,还有商家出于维持青旅年轻形象的深层考虑。

在国际青年旅舍联盟(YHA)官网的旅舍总览中,目前全国认证青旅仅剩109家,较2017年鼎盛时的近300家,已缩水近三分之二。目前浙江的9家认证青旅,分布在杭宁温绍和旅游目的地舟山,金华并无落地。

从“世界之窗”到“避雷选项”

“在经济型酒店均价超400元的上海核心区,我以不到六分之一的价格住进了青旅。”90后兰溪人王磊回忆,2013年,她到上海参加一场考试,普通酒店单价高,她以每晚60元的价格,住进了一家国际青年旅舍,并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晚。

她第一晚遇见了到上海参加阿联酋航空面试的周媛,第二晚则与来自印度、英国的背包客彻夜长谈。“如果没有青旅,我很难结识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

80后外贸人肖贵文则珍藏着一本盖满各地青旅印章的旅行日记。“2012年独自旅行时,在青旅认识的伙伴成了我的合伙人和客户。那种开放、信任的氛围,是酒店无法替代的。”

这些如今已“超龄”的住客,恰是青旅最忠实的粉丝。数据显示,中国青年旅舍在鼎盛时期年接待过夜人次超百万,其中23%是外国游客,涉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更严峻的是,当下的青旅也未能成功赢得新一代年轻人的心。

“为什么要花心思应付陌生室友的鼾声和早起晚归的动静?”05后女孩李欣桐是浙江大学的大二学生,她的反问代表了新一代的态度。过去这个暑假,她和同学相约去旅行,他们更倾向于价格高于青旅、但更具私密性的经济型酒店。她说,一般两人出行分摊费用在100—200元间,与青旅花费有差距,但在承受范围内。

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00后年轻人的“避雷青旅”帖:“公共区域聊天的人很‘爹’”“Wi-Fi信号差”“浴室要排队”“i人社死”……

青旅不应只是便宜的床位

冰冷的数字说明,青年旅舍的黄金时代正在远去。面对困境,一些青旅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在杭州,某设计型青旅将公共空间改造成联合办公区;成都的一家青旅则推出“城市探索”活动。

在武义经营一家温泉民宿的应女士认为,当下青旅面临的困境,是旅游酒店创新业态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不管是青旅,还是民宿,都要有符合时代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定位。”

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的青旅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年轻人不是不需要社交,而是需要更轻盈、有趣的社交方式。青旅应该成为在地文化的入口,而不仅仅是便宜的床位。”她建议,青旅可以尝试与本地艺术家、小店合作开发特色活动,或针对不同兴趣圈层设计主题房间,让社交从“被动忍受”变为“主动选择”,让青旅从“床位供应商”走向“体验创造者”。

从拒绝“超龄”顾客到吸引年轻住客,青旅面临的不仅是一场年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理解新一代消费需求的考验。当年轻人用更挑剔的眼光选择住宿时,仅靠“年轻”的标签,已不足以让青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