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十条措施推动家校社协同“育心”

□王峥怡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严控书面作业量、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遏制超时学习等多条举措,为学生心理健康设下“护城河”。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且逐渐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学业压力、升学焦虑、不良网络文化等多种因素叠加,不断侵袭着中小学生的心理防线。此次的《措施》从“小切口”出发,针对十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办法,为家校社如何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明了方向,彰显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层关切。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减负。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育心的主阵地。针对升学这一中小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措施》中明确提出“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惩罚性作业、设置“无作业日”,为学生从题海中“松绑”;减少日常测试、取消成绩排名,打破“唯分数论”的枷锁,让学生得以从竞争的焦虑中抽离,拥有发展兴趣、探索自我的空间。

成长需要“留白”,心理需要“赋能”。《措施》要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教师育心意识与能力的提升,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而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充足睡眠,不仅是对加强身体素质的要求,还为心理压力提供了疏解渠道——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情绪,在休息中恢复能量。此外,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开展朋辈帮扶、组建兴趣小组、AI赋能心理健康工作等举措则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补齐家庭教育短板,为学生减压。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生课堂”。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措施》强调培育和谐亲子关系,核心在于引导家长转变育人观念。许多家长的焦虑情绪、控制欲往往成为孩子的隐形压力,真正的爱应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而非以“为你好”之名的“绑架”。家长需要放下不良情绪,通过积极正向的互动,成为孩子愿意倾诉的对象。参与家长学校、接受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能帮助家长掌握识别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实现早发现、早介入。

提供社会专业支撑保障,为学生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坚实支撑。《措施》提出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发挥知识普及、心理咨询、指导培训、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服务保障。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能打破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误解,让有需要的学生敢于求助、获得包容。而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精神疾病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等则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心理困境学生治愈伤痛、回归正轨。此外,互联网平台也需扛起主体责任,加强内容管控,优化推送机制,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蚀。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复杂、长期的系统性问题,有了具体而明确的举措,下一步是严格执行,让措施从纸面落到实处。学校需避免“形式化减负”,家庭需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社会需持续提供专业支撑,只有家校社协同发力,才能优化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环境,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