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学生、坚持家访、爱的回流——
金华九旬退休教师杨素英何以感动人
记者 叶骏
11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九旬退休教师杨素英和她的“助人接力”》,用14分钟的时间详细讲述了金东区澧浦初中退休教师杨素英的感人故事。
杨素英今年90岁,先后在婺城区雅畈小学、永康市古山小学、金东区澧浦小学、澧浦初中等学校任教,1993年退休。2011年,杨素英开始从经济上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持续至今。她十几年来坚持爱心助学,总共帮助贫困孩子200多人次,捐赠金额数十万元。受她的影响,她的家人、学生都参与了助学,爱心接力棒正在传递。
杨素英资助学生与通常的爱心人士有所不同——一般人喜欢捐助学习成绩好的贫困学生,而杨素英倾向于帮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确,“品学兼优”往往成为日常捐资助学的必选项,而杨素英长期在农村任教,与学生朝夕相处让她有着不一样的选择:这些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学习成绩不好,在成长过程当中很容易不受关注或被忽视。这些孩子如果不让他们重拾信心,未来走入社会可能会被带入歧途或被他人影响,她不想让孩子成为社会的负担。
关注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想让每个孩子都好”的真心,体现了杨素英的师者大爱。帮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人之常情,也更容易看到帮扶效果,但杨素英“反其道而行之”,更看重的是未来,减少孩子因被忽视、不受重视而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减少这些孩子成为“社会负担”的可能性。正如她自己所说,“做这个不求名不求利,就是想帮孩子一把”,体现了一种“凡人教育”的逻辑。
杨素英助学并不是一捐了之,她还坚持到学生家中走访探望,不避寒暑。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春节前坚持到学生家里赠送礼物和压岁钱,为缺少呵护的孩子带去温暖;在确定资助对象时,杨素英也要到学生家中走走看看,了解家庭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奋斗。她说,这样才能把钱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是汗水浇灌了闪光的生命”,这是杨素英写在助学资料纸袋外层的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这不仅是自己助学活动的写照,也是一生工作、生活的总结。
1965年,杨素英从江苏来到金华工作。因为不通方言,她感觉跟学生之间有障碍。于是,她要求自己多下功夫,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固定三次到学生家中走访,日常与家长沟通更是不计其数。翻山越岭、雨泥夜行、打手电都是常有的事,数十年坚持步行,风雨无阻,无非一个老师如母爱般初心:“如果我不这样,学生质量肯定保证不了的。”
家访工作做到位了,就有了对学生生活、学习的深入了解,也就有了各种对学生的接济帮扶。以爱还爱,以恩感恩。杨素英自己的求学生涯中,也曾因家境贫困,数次面临失学困境,最后靠自己的坚韧和亲戚邻居等帮助挺过难关,包括国家助学金,这些都让她这辈子忘不了本。“我那么困难,别人来帮我,我今天能不帮别人吗?这是很自然的。”
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感恩反哺、以爱接力正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奋力前进的温暖品格。杨素英帮助了一个个学生,也带动了一个个“后来者”,她以往教过的学生也加入助学行列。爱心接力棒后继有人,这让杨素英感到安慰。
师者大爱友善,是一堂无声却更有力量的课堂。师生间上演超越成绩的爱的接力,一棒一棒往下传,这就是世上最动人的力量,也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