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保鲜技术赋能
兰溪杨梅全产业链产值破20亿元
记者 张婧
“今年出口匈牙利的100箱杨梅收获客户一致好评,AI保鲜技术是真有两把刷子。”近日,在兰溪市马涧镇杨梅农事服务中心,兰溪市仙乡杨梅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倪晓明说。
杨梅素有“头日新鲜、次日色变、三日色味皆变”的特性,出了名的“娇贵”。“以前梅雨季采摘的杨梅,要么贱卖要么烂掉,普通冷库放10天就果肉分离。”倪晓明回忆,早年种植杨梅全靠天吃饭,即便2009年搭建100亩大棚培育“精品梅”,也始终受限于短促的销售周期。这也是兰溪7万多亩杨梅种植户的共同烦恼。
随着兰溪杨梅产业蓬勃发展,延长采后销售链成为亟须攻克的难题。兰溪市聚焦产业痛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浙江大学、科技企业组建攻关团队,潜心研发杨梅AI保鲜技术。不同于传统保鲜模式,该技术以低压、低氧保鲜仓为基础,结合AI智能环境模拟数据库,精准调控2~5摄氏度的最佳温湿度,搭配“充冷+等离子物理杀菌”核心工艺,为杨梅营造最优“休眠环境”。
自2024年起,倪晓明与项目团队紧密合作,参与技术模拟场景搭建、数据采集等工作。“从最初的不信任到亲眼见证成效,真切体会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量。”他介绍,经AI保鲜技术处理的杨梅,不仅长时间保持果肉紧实不分离,风味和口感与鲜果无明显差别,更实现了错峰销售。“以前杨梅在6月中下旬就已结束销售,现在7月底还在卖精品果,售价更是翻了两三番。”
据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王嵘介绍,团队经过多批次试验,目前杨梅最长保鲜期已突破42天,货损率降低近20%。倪晓明合作社500多亩智能化大棚产出的杨梅,借助AI保鲜和冷链运输,今年出口量大幅增长,在新加坡、匈牙利等地,“鲜若初吻”的兰溪杨梅供不应求。
科技赋能不仅破解了保鲜难题,更推动兰溪杨梅产业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升级。种植端,无人机施肥、手机操控温湿度成为常态,每颗杨梅都有可追溯品牌标识;运输端,顺丰智能冷链无人车穿梭田间,29个便民服务点构建起高效物流网络,让杨梅朝发夕至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快递损耗率从25%降至5%;销售端,“梅三代”汤须钧打造的“梅关系”IP通过新媒体出圈,让年轻人爱上这份鲜甜。
数据显示,2025年兰溪杨梅产量达4.3万吨,同比增长7.9%,全产业链产值成功突破20亿元。新增农创客2800余人,大棚杨梅亩均效益达五六万元,是露天种植的3倍。“以前是杨梅追着市场跑,现在是市场等着杨梅来。”倪晓明说。
如今,攻关团队正进一步优化、调整保鲜技术,力求延长保鲜期。“技术成熟后,我们将大规模推广,在杨梅主产区建立更多共享AI保鲜冷库。”王嵘表示,将持续完善“智能调控+共享服务+绿色运输”的全链条保鲜体系,延长市场供应期,让更多果农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