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对话
——加蓬媒体代表团的金华印象
记者 季俊磊
当加蓬雨林的风轻抚金华山的晨雾,当奥果韦河的潺潺流水与双龙洞的溪水共鸣,一场跨越万里的对话在浙中大地悠然开启。近日,加蓬共和国主流媒体代表团走进金华多个县(市、区),从千年溶洞的自然奇观到“世界超市”的商贸脉动,从智能制造的科技之光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他们以镜头为笔、以感知为墨,细细描摹这座“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发展轨迹,亲身感受中非合作在地方实践中绽放的活力与希望。
金华山双龙洞前,加蓬24台记者阿姆斯特朗·阿加亚·阿肯凝神驻足。“在加蓬,洞穴探险深受年轻人喜爱,而这里的摩崖石刻让我读到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合。”他感叹道。
当讲解员朗诵起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片段,阿姆斯特朗·阿加亚·阿肯迅速举起录音笔,轻声说:“文字让风景有了生命,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游览途中,他的手机始终保持着拍摄状态,“我希望把这些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发展经验带回非洲,分享给我们的观众”。
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这场对话穿越时空,叩击心灵。加蓬国家电视台记者克劳德·阿梅尔·布苏古·马通巴翻阅那些记录非洲历史变迁的珍贵档案时,不禁动容:“在金华的土地上,读到我们自己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与感动。”
视线转向新近启用的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世界贸易数据如星河流动。加蓬通讯社记者尼凯斯·马洪博注视着屏幕,郑重说道:“这不只是一次市场的升级,更是一场贸易方式的革命。”当“加蓬”二字跃然屏上,他兴奋地招呼同伴:“快看,那是我们的数据。”他进一步阐释:“过去我们来到义乌,是为了寻找优质商品;如今,这里更成为展示加蓬咖啡、可可、木材等产品的窗口。这才是可持续的、双向共赢的合作。”
走进产业一线,加蓬共和国主流媒体代表团从课堂到车间探寻“金华智造”的成长逻辑。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实训室里,技能人才培养的土壤令人印象深刻;而在领跑汽车、润马光能等企业的现代化车间,自动化设备精准运转,勾勒出绿色科技的清晰轮廓。加蓬通讯社记者杰西卡·保罗·米库格·穆万吉总结道:“我们看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教育为产业造血,产业为教育导航,而绿色科技则共同指向未来的方向。金华的经验提醒我们,工业化必须从人才培养这一源头抓起。”
代表团的足迹也从城市延伸至乡间。金东区八仙积道共富带上,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婺城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里,智能化养殖重塑着传统农业形态。加蓬《团结报》记者鲁迪·乌苏拉·伊梅尔达·洪贝内特-安文吉笑言:“猪宝贝仿佛住进了精品酒店。”
东阳木雕小镇的匠心传承、卢宅肃雍堂的家族记忆、横店影视城的文化盛宴,让加蓬媒体代表团读懂了金华的另一面,一座既能面向未来奔跑,亦能守护传统根脉的城市,正以自信而开放的姿态,与世界进行对话。
6天时光,10余处站点。加蓬记者带走的不仅是影像与笔记,更是一个真实、立体、发展的金华形象。正如阿姆斯特朗·阿加亚·阿肯所言:“这次考察让我们明白,发展的路径或许各有不同,但真诚的友谊永远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共通语言。”山海虽远,行则将至,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正是中非友谊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