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综合

孩子用药后突然口唇肿胀、呼吸困难? 警惕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本报讯(记者 郑菁雯 通讯员 李晓云)近日,10岁的男孩小新(化名)因呼吸道感染在家中出现了咳嗽、咳痰等一系列症状,小新妈妈给小新服用了具有治疗呼吸道感染功效的头孢呋辛酯,结果小新在服药后数分钟突然感觉胸闷、呼吸急促,头晕头痛、颜面部、口唇明显肿胀,全身迅速出现红色荨麻疹,瘙痒难忍。

小新妈妈发现后立即停用药物并催吐,小新被送至金华市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后,医生诊断小新为 “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经肾上腺素注射、吸氧等一系列抢救,小新转危为安。

据金华市人民医院普儿科副主任施忆玫介绍,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多突然发生且极为严重,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昆虫刺伤及服用某些药品(特别是含青霉素的药品)是最常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原因,某些食物(如花生、贝类、蛋和牛奶)也会引起严重过敏性反应。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用药(尤其抗生素)频率高,且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想睡觉”等非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病死率约为0.65%~2%,多数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面对过敏性休克,家长的警觉和及时送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当孩子接触药物或食物后,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刻警惕:

1.皮肤黏膜异常:荨麻疹(风团)、血管性水肿(口唇/眼睑肿胀)、皮肤发花或苍白发绀。

2.呼吸危机:呼吸加快、费力(鼻翼扇动、锁骨上窝凹陷)、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空空空”样咳嗽(喉梗阻)。

3.循环衰竭:头晕乏力、手脚冰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大年龄儿童可能会表述为“眼前发黑”)。

4.全身反应: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特别注意:约30%的患儿会出现“双相反应”,即症状缓解数小时后再次发作,需持续观察24小时!

过敏性休克的预防重于治疗,最根本的办法是明确过敏原,并进行有效的规避。

1.主动告知过敏史:就诊时明确说明孩子或家族是否有药物(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食物过敏史。

2.皮试阴性不等于绝对安全:皮试仅预测部分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仍有迟发或非IgE介导反应风险,用药后需留观30分钟。

3.家庭常备“急救包”:有严重过敏史的孩子,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注射器、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并在衣物标签注明过敏信息。

医生提醒,一旦患儿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是必须要争分夺秒的。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与“识别速度”直接相关,作为家长必须牢记:任何药物都可能引发过敏,症状突发时别犹豫,立刻停药、前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