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墙上的年轮
□金佳衡
在孝顺镇低田村麦磨滩深处,几处断壁残垣默默矗立。青石柱础、雕花门臼、几处斑驳的矮墙……这些散落于荒草间的柱础,虽历经岁月流转逐渐蒙尘,却在时光沉浮中始终屹立。
它们宛如沧桑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低田村的麦磨滩由东阳江、航慈溪两水冲积而成,因形似麦磨,故而得名。这里曾是清朝官吏修建的隐居庭院的所在地。抚过青砖的肌理,粗粝之下竟隐着一丝温润——多少惊心动魄的岁月,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终于磨平了嶙峋棱角,于无言中沉淀下这般令人心颤的质感。
犹记1930年7月,整个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时任中央巡视员的卓兰芳,与上海地区负责人曾志达在刀尖上秘密筹划着浙西各县党组织的会议。道路要口如筛子般布满军警,民团如猎犬般四处游荡,噬人气息弥漫在每一缕风中。纵然如此,仍有来自嵊县、新昌、永康、武义、宣平、兰溪、昌化、于潜、分水、富阳、建德、浦江、义乌等十三个县的党组织负责人穿越封锁线,按时抵达了地下交通站“正日茶馆”。可风声骤紧,为安全计,会议最终悄然迁至麦磨滩那更为隐蔽的杂树林中——此处距城区国民党驻军甚远,且水陆交通便捷,人员易于疏散撤离,更有塔江山地区党支部(1928年成立)奠定的群众基础作为依托。
就在这树影幢幢之下,一场关乎浙西革命前途的会议艰难启幕。四周夏虫低鸣,愈发衬出此地的寂静与肃穆。代表们压低声音,总结兰溪、永武、宣平、诸暨、建德等地农民武装暴动的经验与血的教训,深入贯彻中央《七十号通告》和六月政治局会议“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精神。会议任命义乌县委书记吴溶品为暴动总指挥,明确义乌县委以金东义西为中心立即组织武装暴动;指定低田村陈凤日酒店为秘密交通站;部署浙赣铁路沿线党组织动员民众干扰、阻滞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铁路工程……每一次低声传递的话语,都如星火在沉沉暗夜里艰难燃烧,那十三颗赤诚之心所迸发出的光与热,终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燎原于浙西的千山万壑——后来,此地更是成了金萧抗日游击支队秘密活动的据点。
会后数日,金东大地上迅速崛起两支红色力量:以叶瑞东为大队长的塔江山第一暴动大队,以傅樟妹为大队长的深塘坞第四暴动大队。暴动队员们手持从翔鹤潭盐局缴获的步枪和民间搜集的土枪大刀,如星火溅入干草原。尽管暴动最终因敌强我弱而失败,但它如惊雷般震醒了万千民众——浙西八婺大地上,农民武装如春笋破土,党组织在血火中壮大,最终孕育出威震敌胆的金萧支队与第八大队。
如今,这残迹被唤作“清风隐庐”,成为红色主题教育的主阵地。麦磨滩文化园内,会议史料展陈馆静静矗立——入口处那匹昂首长嘶的残缺战马雕塑,双目如炬直视前方,身后“先驱”二字在火焰中跃动,仿佛仍在呼唤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游人驻足于那写满历史照片与文字的墙前,目光抚过卓兰芳、曾志达、吴溶品等年轻而坚毅的面庞。展柜里陈列着当年暴动队员使用的土枪与砍刀,从周边村民手中点滴收聚的斑斑锈迹里,仍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
阳光穿过断墙缝隙,仿佛为这些不朽的魂灵镀上金边。当稚嫩的手指小心地划过青砖的裂痕与凹陷,孩子们的目光在展板间流连——指端与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历史与今日在无言地交接。而麦磨滩早已换了人间:江天一色,渔歌晚唱,白鹭翻飞处,蒹葭苍苍的湿地公园与红色展馆相映生辉。当年代表们散会的古埠码头旁,如今建起了观鹭台与潜溪湿地,唯有那穿越时空的战马嘶鸣,时刻提醒着和平的底色是鲜血染就的红。
这一片断壁残垣,如同历史刻在麦磨滩土地上的深沉年轮。柱础门臼,皆是不灭的印痕。它们以最沉默的形态,见证着那十三个身影在沉沉暗夜中点燃星火,最终燃成燎原之势的壮阔历程。
触摸断墙的粗粝肌理,仿佛也触到了信仰的筋骨。这废墟之上曾托起过黎明前最沉的黑,也托起过最灼热的希望——它用残损之躯告诉我们:纵使筋骨碎裂,只要灵魂不屈,民族的头颅便永远昂然向上,在风雨里迎向曙光。而麦磨滩的每一粒沙,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断墙可圮,年轮不朽;星火虽微,终化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