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张兆亨爷爷的一封信
□龚睿
尊敬的张爷爷:
那日整理旧物,找到了一个许久未用的移动硬盘。点开文件夹时,一段一小时的视频突然跳出,画面里是一段对您的访谈。当进度条缓缓走动,我的思绪回到2020年的那个夏天,于是我提笔给您写下这封信。
距离那次见面已过去五年,换句话说,那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面对面交流。我想您可能不记得我——在这个故事里,我只是旁观者和倾听者。
那天是姨妈带我去的您家。您靠墙坐在竹椅上,满头银发、身形清瘦,后来才知您刚从一场大病中缓过来不久。来之前就听姨妈说,1997年,您与村民黄海聚等人组成“公路小组”,为他们村——塔石乡岱上村指导设计了第一条通村公路。该村地处海拔600米的半山腰,山势险要,山路难行。这条路的开通,为全村的高山蔬菜产销打通了最关键一环,是一条希望之路。2019年初,岱上村与余仓村完成行政区划合并,为方便出行,正准备修一条连村公路。得知消息后,您欣喜万分,为此忙前忙后。因听了您的故事,我们总想为这些动人瞬间留下记录,便带了相机。
其实在见您之前,您的名字早已在我心里留下印记。
2019年9月,姨妈的朋友圈里有段话让我记到现在:余仓岱上村的通村公路,年逾90高龄的张兆亨老爷爷主动出谋划策,废寝忘食,日夜思虑,几次三番带徒弟实地勘察……一个老干部、老党员,散发着无私奉献之光,我内心深受震撼与感动。
再后来是2020年初,我跟姨妈去乡下,半路她接到您的电话。方言裹着信号忽明忽暗,我勉强听出个大概:村里要修路了,您想请她和村干部去家里坐坐,一起琢磨条最合适的路——不仅要通,更要能带着村子往前闯。您说,听说岱上村要开新路,一年时间里方案修修改改写了好几遍,现在的心愿是想再去村里走一趟,一来实地看看变化,最重要的是看线路如何设计最合理、用处最大。
在您家,我看到画满弯弯曲曲路线的稿纸,看到床头的小册子记着余仓岱上村村干部们的电话……一个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我仍记得那天,照顾您的保姆阿姨拿出厚厚一叠纸,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您那段时间自己设计打印的线路图,反复修改而成。
当我深入了解您的故事后,我十分感慨,对您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感敬佩。1990年退休后,您策划设计开通了银岭到苏村的汤苏省道,随后山坑到岭边、井上,余仓到石塘、高田的公路也先后开通。1997年,您指导岱上村通村公路开通,没有领取一份工资,资金紧张时还往里贴钱。
曾经的岁月,我想您该是记忆深刻的。当年,您安排好工作任务,也背起锄头与村民一起开路,村民常喊着“乡长先生也来开路了!”姨妈说,2020年夏天,您为新路带两个徒弟前往岱上自然村时,不少村民一眼便认出了您。大家没有忘记您,面对此情此景,我想您该是感动的。
从前读故事,总觉书里的典型人物太遥远:他们或是赴汤蹈火,或是无私奉献,事迹令人感慨万千,而我读来偶尔嫌文字过于煽情。可当您坐在我对面,说到修路时系绳子爬悬崖的细节,说村民们盼路盼了多少年时,突然发现一切语言都如此苍白,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热忱,根本不用修饰,自带着滚烫的温度。
我向来不爱把情绪挂在脸上,那时虽表现平静如水,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那日,有幸相见,有幸记录这动人故事。
同频的人,总能撞出故事。
我总觉得,其实你们是相似的人。那年姨妈辞去企业管理层职务,回村当选村副主任。在很多人眼中,这是大胆叛逆的选择,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回山里折腾。彼时,岱上村是塔石乡最为偏僻落后、不为人知的小山村之一。可就是这股劲,在她的推动下,村子拿下国家级传统村落荣誉,才有了连村公路开通和你们的故事。
一条路,装着多少期盼。姨妈说,她小时候最大梦想是给村里买辆公交车,让大家不用翻山越岭进城。后来回村,她的车总塞满要去城区或集市的村民,她总笑:“公交车买不起,我的车就当临时公交吧。”
有一次,我们去村里,找到当年跟您一起修路的黄海聚大伯。原本害怕冷场,提前想了好多问题。可刚说一句“您和老张爷爷当年修路……”,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那会儿对着悬崖峭壁,谁心里不发怵?你们系绳子在前面爬,衣服刮破了就补补再穿,手上的口子结了痂又磨破,就为测准一个数据。您在他家住大半个月,天天翻图纸到深夜,嘴里念叨的总离不开“村民”“方便”“发展”……当年那些革命友谊。
“开路我不要工资,给工资我就不干。”“为老百姓做事,当奴才我也愿意。”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极深,以至于我写信时,您说话的神情、音色和语气犹在耳畔,这些年也常回想起。或许,有些信念真能撑着人,在悬崖上走出路来。
古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是一代代人往好日子奔的劲儿。你们修的路,让山里人能走出去,也让外面的希望走进来。就像愚公移山,不是傻,是信——信总有一天能挖开挡路的山。
后来,听说您又病了几次。2021年春天,我刚结束毕业答辩,坐在姨妈车里得知您去世的消息。车里很安静,我们聊天气、聊村里新变化,可我知道心情都很复杂。
再后来,我们补充拍摄了您指导修建的山路,并邀朋友将您当年故事进行演绎,结合访谈视频剪辑制作,在省级比赛中获了奖。但我总觉得,视频并不精良,是您眼里的光、心里的热本就足够动人。
最后一次见您,是那年春节前,车路过汤溪,顺道去看您。我坐在车里,看着您和姨妈站在门口说话,阳光落在你们身上,像给那段关于开路的故事盖了个温暖的章。
还想告诉您的是,2022年6月,您记挂的这条路开通了,线路跟您当时设计的差不多,停车站就位于您当时看中的对全村最有利的位置。那天锣鼓喧天,村民欢聚庆祝,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村民们沿着新路行走,感慨万千地说:“这条路圆了几代人的梦”。
有些故事,见过,听过,就再也忘不掉。就像这通村公路,会一直陪着村子,往前走去。
楮墨有限,不尽欲言。
202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