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副刊

一本大书中的生命哀歌

——读沈从文《湘行散记》有感

□李溯宁

沈从文先生在新婚后不久,得知母亲病重,于是独自一人踏上了回乡的旅途,《湘行散记》记录了他沿途的所见所闻。这本散文集以“游子归乡”为主题,沈先生将自己的目光由远拉近,故乡的面貌由过往的回眸与眺望直拉近至眼前。面对这些似熟悉似陌生的景象,沈从文先生不仅表达出由衷的留恋和赞叹,更流露出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

在沈从文先生的印象中,家乡是美丽的,乡民是自在、淳朴、从容的。可在现代化的世界中,故乡这朵美丽的花竟像是走到了穷途末路,花瓣开始片片凋零。在第一次离开故乡后,沈从文先生靠着自己美丽的记忆,描绘着他心中故乡神圣的山水自然,向世人展示家乡人民平凡美好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性情,他为故乡编写了一曲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而在《湘行散记》中,这样的情怀依然存在,故乡的山水依旧能引发作者心中的诗情画意,但心中多出来的是深切的忧思。从前傍水而生的自由生活,现在显露出来的竟是无边无际的挣扎。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前途未卜当中,没有人知道明天要怎么活,清楚的只有当下。

《湘行散记》以底层人民为主人公,沈从文先生的笔墨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样一些角色在形形色色的生命中有何特别之处。《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水手向“我”说道:“先生,你着急,是不是?不必为天气发愁,如今落的是雪子,不是刀子。我们弄船人,命里派定了划船,天上纵落刀子也得做事。”这就是水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险境,为了微薄的几分工钱做着卖命的事。面对严酷的生活,他们从未抱怨,总是尽心尽力做着自己份内的事,去努力担那一份勇敢。没有人比水手们更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危险,但他们却没有将恐惧留在心里,而是将它化作一份潇洒坦然。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这样的人生是落魄的,但同时也是庄严的。

沈从文先生从过往一路观至现在,正是从这些平凡的人事,他预感到他们的命运——哪怕是这样一种埋灰的生活,想要维持下去也是一件难事。湘西表面的“现代化”,带来的实是内在的腐化。沈从文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痛呼:“十五年来竹林里的鸟雀,那份从容处,犹如往日一个样子,水面划船人愚蠢质朴勇敢耐劳处,也还相去不远。但这个民族,在这一堆日子里,为内战,毒物,饥馑,水灾,如何想堕落与灭亡大路走去,一切人生活习惯,又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失去了它原来的型范!”在《湘行散记》中,面对着一派美景,沈从文先生常产生对民族未来的忧虑。看着这些淳朴又愚昧的民众,他痛感到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对他们身心的戕害,民风从淳朴渐渐变得油腻,变得自私,不禁问道:“是谁的责任?”是谁让屠夫变得不像屠夫,是谁让本该归属自然的青年卖弄起了钢铁?本是大好年纪的青年,却染尽了“油气与骄气”。甚至连那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都变得追逐名利,毫无信仰。湘西,这样一个美丽的自然乐土,给了多少人生活的动力,又引发了作者多少的忧愁。

“历史”二字重重压在湘西之行的一角。民族的希望在哪里,方向在何处,这是缠绕沈从文先生一路的困惑。这一路悲喜交加,虽满目疮痍,但火种却未失传。在一片苍茫中,先生惊喜发现湘西人民的尊严与崇高,湘西需要的是一剂精神良药。自然是一本大书,湘西人的知识全来自于它,《湘行散记》唱的是一曲湘西人民谱成的生命哀歌。先生目光的长远和对整个民族的忧思,是我随他“游览”湘西风土民情外获得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