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照见心灵
读《蒋勋说文学》感悟文学之光
□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夏楠
在建设“书香机关”、涵养人文素养的当下,一本好书如同一泓清泉,能涤荡心灵、启迪智慧。在此,我怀着深深的共鸣,向各位同仁推荐蒋勋先生的《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这不仅是一部梳理中国早期文学脉络的佳作,更是一场以美学为舟楫、关照现代人心灵的精神之旅。
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美学积淀与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将卷帙浩繁的古典文学精粹,凝练于《诗经》的初民情怀、《楚辞》的南方激情、汉乐府的田陌市井、《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忧思、魏晋文学的自在奔放以及陶渊明的悠然恬淡这六个精彩篇章之中。他的讲述并非高头讲章,而是用平实温润的语言,将千年经典娓娓道来,让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焕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其核心在于他始终以古典文学特有的意境,深情观照着我们当下的生活与内心,引领我们在喧嚣尘世中,寻觅那份久违的精神田园。
书中处处闪烁着蒋勋先生独特的解读魅力。他对《诗经》“哀而不伤”特质的阐释,尤其令人回味。他指出,这是根植于土地的农业审美,蕴含着初民面对苦难时那份坚韧的达观。如《蒹葭》中,“道阻且长”的追寻固然艰辛,但“宛在水中央”的希望之光永不熄灭。这种在困境中依然怀抱希望的生命态度,不正是我们应对繁杂工作与生活挑战时,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吗?
而他对《氓》的解读,则赋予这首古老诗歌以强烈的现代生命力。那个“抱布贸丝”、勇敢奔赴爱情的“贸丝女”,在蒋勋笔下,俨然是独立自主的“大女主”形象。“氓之蚩蚩”,生动捕捉了恋爱中那份特有的憨态与喜悦,正是“双向奔赴”时心照不宣的甜蜜。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千年,蒋勋认为,在于它呈现了一个生命个体从炽热爱恋到黯然心碎的完整体验,饱含着对生命最本真的爱与关怀。读之,我们总能在某个瞬间,被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或孤独所击中,反思自身的情感与生命历程。
同样令人叹服的,是他对曹植《洛神赋》的审美解读。蒋勋先生敏锐地指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地以纯粹美学态度礼赞女性的华章。“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些极致的描绘,并非世俗欲望的表达,而是将女性升华为一种崇高、圣洁的美的象征,堪称后世“女神”意象的源头。这种对纯粹之美的发现与讴歌,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亦需保持对美好事物(包括人的内在精神之美)的感知与尊重。
蒋勋先生在书中反复传递着一个核心信念:“文学,是照进单调贫乏的现实生活的一道光。”诚哉斯言!正如他所分享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女子,现实生活里或许充满“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痛苦”,但在黎明曙光映照的刹那,她的生命因内心的感受而瞬间“华丽”。一部伟大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正是因为其中跃动着的那个生命,以其鲜活的喜悦、哀伤、孤独与希望,让我们感到无比亲近,如同身边的友人。在阅读中,我们得以体验百态的人生,汲取共情的力量,抚慰自身的灵魂。这便是文学无可替代的伟大角色,也是其在人类文明星空中永恒闪烁的价值。
作为机关干部,我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政策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更需要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支撑。蒋勋先生的说文学系列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它有助于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根脉,把握历史文化底蕴;有助于滋养心灵韧性,汲取古人智慧和力量;有助于增强共情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有助于涵养审美情操,提升对语言、意境、人性之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因此,诚挚推荐各位同仁静心阅读此书。让蒋勋先生温润的声音,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在《诗经》的质朴、《楚辞》的瑰丽、乐府的鲜活、《古诗十九首》的深挚、魏晋的洒脱与陶渊明的恬淡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心灵宁静与精神力量。愿这束从古典文学中透射出来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我们共同耕耘的这片土地。让阅读经典,成为我们滋养心灵、提升境界、更好履职尽责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