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苗木”到“卖创意”
传统花木商户在方寸盆景中转型
□记者 楚千会 实习生 黄思远
7月29日9时,澧浦花木城,大雷园艺老板周传雷小心搬动一盆刚被客人选中的组合盆景,老板娘孙倩的目光始终在那些绿意盎然的陶盆之间流转。店门口右侧的“流水生态缸”正上演着微观世界的晨曲——流水从绿意蓬勃的陶盆缝隙倾泻而下,坠入盛着红鲤的古瓮之中,叶片上滚落的水珠与鱼尾划开的涟漪相映成趣。
这小小的景致,藏着这对夫妻从传统苗木生意转型精致组合盆景的成功秘诀。
从“卖苗木”到“卖创意”的
破局之路
2019年深秋,来自安徽蚌埠的夫妻俩孙倩与周传雷经朋友介绍初到澧浦,便租下摊位做起了传统工程苗木生意,三角梅、月季等大型苗木成为生计所系。然而市场悄然转向,大型苗木需求日渐萎缩,转型的焦虑如影随形。
破局的灵感源自一个闷热的午后,孙倩偶然刷到一条盆景创作视频:不大的容器内,植物、山石、亭台被巧妙组合,自成天地,这迥异于粗放工程绿化的美学表达,瞬间给了孙倩灵感。“像一束光突然照进心里,让我眼前一亮。”孙倩描述那一刻仍难掩激动,“原来植物可以这样活着——不是成批量地杵在地里,而是带着呼吸、姿态和故事。”组合盆景微小、精致、充满个性,正契合夫妻店的体量特点和潜力空间。一个念头清晰起来:从“苗”转向“艺”,以艺术为舟,跨过产业湍流。
2023年盛夏,孙倩踏上前往河南郑州的列车,第一次系统学习盆景造景艺术。教室里,老师捏起一块不起眼的火山石:“石头有骨,植物有魂。你要先读懂它的性格。”孙倩第一次意识到,组合盆景绝非简单拼凑:如何让高大沉郁的绿金刚与低矮绚烂的花叶络石形成对话?如何在苍绿苔衣上,以一抹“镶金边”的金叶石菖蒲点亮幽暗?碎石构成小溪,卵石铺就道路,亭台楼阁隐现……上百种植物与配件,在她手中开始寻找彼此的气息。
回到澧浦后,夫妻俩把摊位后半部分改造成创作区。电钻、剪刀、镊子、喷枪等整齐排列,周边被布置成禅意风格。每年淡季,孙倩都外出研学,让技艺与灵感持续流动。店里既有精心搭配的成品静候知音,也提供深度定制服务。顾客只需描述摆放空间、环境条件、心中意境,孙倩便能将其呈现于方寸陶盆中。甚至大型商业造景,他们也提供上门创作服务。在这里,植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而是焕发着自然诗意的生命。
从植物盆栽到诗意生活的
实用美学
走进店内,顾客也常常被右侧铁架上另一座“会呼吸的生态缸”吸引驻足:古朴的陶罐上开了个不规则孔洞,像给微观世界开了扇窗。陶罐内,植物、石块相互交织,绿意盎然,生机蓬勃。花叶络石贴着石壁生长,菖蒲和六月雪在石缝中扎根,水泵藏在假山下,抽出的水流沿着苔藓覆盖的斜坡蜿蜒而下,落入底部的小潭。“这不仅是景观,更是个活的生态系统。”孙倩介绍,只需插上电源,隐藏在陶罐内的水泵便开始运作,水系自然而然地流动循环,水汽也会源源不断地升腾,为周围环境增添了一份湿润与清新,成为一台天然的加湿器。
这种实用与美学的融合,是孙倩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的智慧。“造景不只是为了好看,得让植物能长久活下去。” 在创作时,她会将习性相近的植物巧妙组合,并优先选择易养护的品种:佛珠吊兰耐旱,常春藤耐阴,网纹草对湿度要求低,“新手也能养好,这才是成功的盆景。”
“我们目前的客户主要来自本地。”孙倩坦言。精致盆景在物流运输中的脆弱性,限制了其触达更远方。但线上渠道的开拓已箭在弦上。短视频与直播,正成为他们突破地域藩篱、传递“盆中美学”的新路径。
澧浦花木城敏锐捕捉到无数“孙倩”的需求。今年起,每月开设为期五天的免费直播与短视频制作课程,以一对一导师、小班教学方式,传授从内容创作到直播场景搭建、线上店铺运营的全套技能。同时,为积极尝试电商的商户提供物流补贴与流量扶持,成立专门电商事业部,建设孵化中心,持续完善物流等关键配套,传统花木市场正为商户的“触电”转型开辟道路。
中午的花木城渐渐安静下来,孙倩开始给盆景喷水,方寸之间的绿意愈发鲜活。从依赖大型工程苗木的标准化生产,到专注于精致组合盆景的个性化创作,这对夫妻的转型之路,恰是传统花木产业升级的缩影——“卖资源”转到“卖创意”、“提供植物”变成“提供诗意生活方案”,当植物被赋予灵魂时,生意也便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