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时评

从新特产看浙江三农创新力

◎潮新闻评论员 逯海涛

苍南种的荔枝、可以生吃的玉米、有“南方冬虫夏草”之称的金线莲……据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11月2日报道,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二批“土特产”新品清单,一些新面孔正式有了浙江“土特产”的“抬头”。

怎么才算“土特产”?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它得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馈赠。从西湖龙井到金华火腿,都是妇孺皆知“老底子”的土特产。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洋面孔”在浙江安家落户,成了“浙里严选”。人们脑海里“土特产”固有的地域和自然边界,逐渐在打破。那么,这样的土特产,还够“土”吗?

土特产的“土”,并非墨守成规。

譬如荔枝,原本岭南一带为盛,并非浙江的传统优势水果。况且,在我们关于水土风物的认知中,向来有“南橘北枳”的说法。但是碰到了“敢尝鲜”也“敢尝先”的浙江人,荔枝也得把“家”往北“搬”。据浙江宣传微信公号报道,为了将这一佳果留在浙江,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温州苍南马站一带就开始尝试从福建引种荔枝,但是磕磕绊绊并不顺利,一直到1974年才在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开始规模化种植。2018年,又引入了口感更佳的海南无核荔枝品种……正因为有了科研人员和农户勇于打破自然律令的执着,浙江的水土终于“驯服”了岭南佳果,让苍南成为我国陆地栽培荔枝的地理北限,有效填补了国内荔枝8月份市场的供应空档。正如一位浙商感叹,“浙江人做农业有想象力。”看起来“土土”的农业,原来也可以充满了“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土”基因,也可以兼收“洋”、融合“新”。

金华火腿与西湖龙井、绍兴黄酒并称为“浙江三宝”,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随着现代消费者习惯的变化,金华火腿的工艺和吃法也在推陈出新。这次新品清单中的即食火腿,含盐量更低且保持了发酵火腿特有的鲜美味道,空口吃也不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让原本餐桌上的“硬菜”变成休闲零食,消费人群更加广泛,消费场景由此拓宽。新特产,“新”在适应了当下的消费业态、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而这些新特产不少是在浙江传统优势品类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可见,“土”也可以是扎根在地特色的推陈出新,不仅保留了“土”基因,更兼收了“洋”,融合着“新”。

“土”的价值,体现于“富”的成色。

“土”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共同富裕的“支点”。通过“土特产”这个桥梁可以连接起农户与市场,推动“小特产”成为“大产业”,让“特产”成为“富民”的抓手。在浙江,已经宣布启动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到今年年底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分别达到135条和12条,全产业链产值达3300亿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不断提升“土特产”新品竞争力,也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浙山浙水物华新。当越来越多的“新特产”沉淀为真正的“土特产”,我们看到的是科技赋能下的农业生产力解放,是推进共同富裕在田野乡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