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阻止无人机作恶
◎潮新闻评论员 陈江
近日,有山西吕梁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自己养殖场内养的马,被热成像无人机投箭射杀。网传视频显示,被射死的棕色马匹倒在地上,身上还插着断掉的箭体,箭体长70厘米左右,重量接近1公斤。此事引发广泛关注。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
事实上,这类将无人机作为“空中猎手”进行狩猎的案例,在全国各地已发生过多起,凸显法律滞后于技术滥用的严峻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已率先出手堵上漏洞。今年9月,湖南浏阳便在禁猎公告中明确,将“无人机投射标枪”列为禁猎工具。但放眼全国,多数省份仍存在监管真空。从过往案例来看,无人机本身隐蔽性强,加上不法分子常跨省流窜作案,案件取证难度极大。更糟的是,电商平台上“空投牙签”“热成像无人机设备”等违规产品公然售卖,进一步加剧了追责难度,也让野生动物与养殖户陷入防不胜防的困境。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狩猎工具的规定明显滞后。70厘米的金属箭,没有明确列为管制器械,成了“漏网之鱼”。司法实践中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或“非法狩猎罪”立案,但量刑标准模糊,赔偿机制更不合理,再加上偏远地区雷达覆盖不足、GPS定位易被篡改,不少“黑飞”案件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
需要指出的是,无人机狩猎野生动物、偷猎家畜早已不只是伤害动物,还成了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热成像设备能夜里精准锁目标,弹射装置能精准破甲,这种“隔空操作”让暴力行为更随意,意外也频频发生:有村民在山间干活时被无人机投射物划伤,也有无人机失控坠田引发小火灾。
有人说无人机能清野猪、护牧群,是好帮手;也有人反驳,这种操作让人类丢了对生命的敬畏,把动物变成了数据靶点。
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有关部门应出台专门法规,给箭体重量、材质等设上限,把无人机狩猎器械明确纳入管制。同时,得发动公众监督,让不法行为无处藏身。
从吕梁的马匹惨死,到益阳的黑山羊被盗,再到内蒙古的骆驼遇害,每一起悲剧都在提醒:法律监管要跟上技术发展脚步,绝不能给不法分子以钻空子的机会,让科技真正向善,守住生命尊严与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