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生活时空

烈日炎炎“守缸人”

清晨7点的罗埠酱油厂,56岁的潘志忠已经和同事们穿戴整齐,他们要赶在阳光照进晒场前,把酱缸里正发酵的酱油翻捣一遍,以迎接新一天的暴晒。他们身后,数百只大缸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酱香。

三伏天的日头着实毒辣,寻常人在室外静站5分钟就汗流浃背了。但在潘志忠眼里,这烈日却弥足珍贵:“现在正是一年中最宝贵的晒酱时间,对我们来说,太阳越大越好。”

因为还在坚持传统的酱油生产方式——天然晒露法,暴晒就成了潘志忠这样的“守缸人”每日必修课。三伏天日头猛,“守缸人”得迎着烈日闻香、看色,视发酵情况增加翻动的频次,以保证发酵均匀。临近中午,晒场已经热辣滚烫,潘志忠开始在酱缸间穿梭。

翻酱是一道极需要经验的工序,毕竟每一缸酱的发酵情况各不相同。“你看,这个酱的表面颜色发红,而且有皲裂,可以翻一下。”潘志忠边说边打开了一个酱缸盖子,并用木耙子不停地在缸内翻捣,“得从底下翻上来,尽可能让整缸酱发酵得更均匀”。

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面对重达500公斤的酱料和烈日“烤”验,外行人翻不了几下就得败下阵来。潘志忠轻松翻搅完一缸,不过,几百只缸翻下来,汗水也渗透了厚厚的工作服。“做酱油嘛,靠太阳吃饭,哪顾得上怕热。”潘志忠说。

谁能想到,这位从事酱油酿造20多年的老师傅,竟然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我原先在棉纺厂工作。”潘志忠说,“我哥哥是酱油厂上一任厂长,后来企业改制,他出资买下了酱油厂,我就来厂里跟他学做酱油”。

对零基础的潘志忠来说,学习酱油酿造技艺并不简单:“记住工序是不够的,只会翻酱也不行,什么时候浸泡黄豆、发酵时间如何控制……每道工序全是细节,不仅学得烦琐,还不能错,错一处酱油味道就不好了。”

说到发酵,潘志忠又打开了话匣子:“大太阳底下翻酱还不是最热的,在发酵室工作那才是真的热。”因为温度对黄豆发酵影响比较大,发酵室的室温需要保持在35℃左右,加上不通风,整个发酵室异常闷热。正在发酵中的黄豆要测温,要翻搅,24小时离不开人。

“室外翻酱我们能干几个小时,在发酵室最多待30分钟,普通人可能5分钟也坚持不了。”潘志忠说,“从发酵室出来,整件工作服都是湿的,水能喝一壶,感觉外面40℃的天都特别凉快”。

一批原料下缸,发酵、制酱,至少得一年时间。传统酱油晒足180天,“守缸人”就得晒足365天,而一缸500公斤的酱,最后制出符合上市标准的酱油不到50公斤。

千辛万苦,只为守住那一滴“香”。“守缸人”也是“守香人”,更是“守艺人”,正如潘志忠所言,“酿造出好的酱油不仅是时间的魔法,更是对老手艺的尊重与传承,‘酱’人必须得有匠心”。

本报记者 翁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