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生活时空

“全副武装”检查公共自行车

在市区金厦花园南门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十几辆自行车一字排开。站管员邱贤金正在检查车辆状况:试试刹车灵不灵;通过刷卡或者手机操作,看车身智能锁能不能正常打开;捏一捏轮胎有没有气,如果没气的话就马上打气……

当时是上午10点多,烈日当空,热浪袭人,哪怕什么都不干,汗水还是一个劲地往外冒。工作中的邱贤金“全副武装”,头上戴着头盔,身上穿着荧光绿工作背心,手臂上套着防晒袖套。整个上午,他都在不同站点之间奔波。在蒸腾的暑气中,他的脸色泛红,衣服早就已经汗湿。

邱贤金今年58岁,金华人,公共自行车站管员的工作已经做了五六年。作为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如今遍布市区各个角落。在这背后,离不开基层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

“我一年四季都在外面奔波,夏天最大的挑战就是高温。”随着气温逐渐攀升,他们公司根据站点实际情况,调整了工作人员在岗的时间段,避开午间最热的时段。目前邱贤金的工作时间是上午6:30到11:00,下午3:00到6:30。“我总共负责15个公共自行车站点,主要在市区金磐路、和信路一带,最远的站点靠近雅畈镇。”每天,他要在所有站点之间轮转4次,管理着数百辆公共自行车。为了方便起见,他选择电动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每天骑行里程至少50公里,一年要更换一次电瓶。

除了检查车辆状况、确保车辆能够正常使用之外,邱贤金还要负责维持站点的卫生和秩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骑行体验。他的电动摩托车上一直载着他的“工作拍档”,包括扫把、抹布、打气筒等。每到一个站点,他都要拿出抹布擦一擦锁桩,以及自行车的坐垫、把手、车篮等。有时车篮里会有遗留的垃圾,他就一并清理干净。3月初,市区公共自行车线上租借系统由“绿畅行”切换为“叮嗒出行”,开始无桩化运营。有些人还车时胡乱停放,看起来乱糟糟的。把车辆摆放整齐,也是邱贤金的工作内容之一。虽说站点面积不大,不过他还是要忙活好一会儿。

“其实我这工作很普通,没啥难度,就是需要每天重复做,比较琐碎。”邱贤金说,现在天气热,在外面跑来跑去确实比较辛苦,累的时候就在树荫底下歇歇脚。“你这个年纪是不是快要退休了?”“我觉得自己还吃得消,可以再干好几年,反正我也闲不住,做这份工作,权当锻炼身体。”

本报记者 姚艳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