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八婺迎宾曲
“唔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唔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唔花花花花花花花……”
这是婺剧《花头台》领奏乐器名叫“先锋”的长喇叭吹响的独特声调。
跟冲锋号一样豪迈、辽阔、高昂,长喇叭吹响了粗旷而又悠荡的旋律,其惊天地的气势,三五里之外的人都能听到。
长喇叭被男人高高地举在头顶,举向夜空,金灿灿的像一把利剑劈开浓重的帷幕,让人间因此有了生命的亮丽和声响。
在禾场,在廊桥,在祠堂,长喇叭像一杆红缨枪,有着扬眉吐气的爽朗,有着出类拔萃的欣喜,有着勇往直前的胆量,有着保家卫国的勇猛。
《花头台》一响起,成千上万个放下农具家什、洗了手脸、换上干净衣裤的男女老少,走过小桥赶来,骑着凤凰飞鸽赶来,挤在东方红驾着桑塔纳赶来,从四边八方赶到一起来。
但是活到80多岁,坦白地说只觉得长喇叭吹起来特别响亮,特别厉害,只觉得《花头台》很好听,很动听,特别激动人心,每每听到都会坐不住,都有“脚底痒”的感觉,压根儿不知道一班子人吹的拉的敲的擂的有什么名堂,何以有如此这般的吸引力?去年年中,我特地请教了我的好同事、东阳著名艺人虞秀正先生。
他告诉我,这《花头台》是婺剧开台前奏曲,民间又称“闹头场”“闹头台”,是一个戏班子演出水平的综合性展示。
《花头台》演奏阵容可大可小。小阵容由鼓板、正吹、副吹、三弦(敲三样)、小锣五人组成,每人一专多能兼操多种乐器。大阵容可以十几人甚至数十人组成,好像现今大型交响乐团,气象壮观。小阵容除了作为演出伴奏,常见于自娱自乐或为老人设的寿宴中,是农村民间节庆和喜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保留节目。
据介绍,“先锋”有“三不出”之谓。即先锋第四次“花花花花”吹响,一本戏(或说一次演出)方算正式开场。《花头台》演奏先锋通常用一支引领,也有两支,多的可以8支10支甚至更多,能吹出万马奔腾的宏伟,排山倒海的壮阔,极具引领性,似天籁之音响彻云霄。先锋领奏是《花头台》演出的序幕。
虞秀正说,以浙江婺剧团演奏的《花头台》为例,“序曲”完了分四个段落,其间用紧锣密鼓过渡,全过程用时16分35秒。
第一段落叫“驾祥云”——据说这个雅号是东阳婺剧非遗传承人吴南平公开的——用笛子主奏,加上板胡,为“乱弹”班主乐器。
旋即来到第二段落——“聚仙会”,用徽胡主奏。徽胡又叫“科胡”,相当于京胡,是婺剧“徽戏”最主要的主奏乐器,涵“西皮”“二凡”等主曲牌,是《黄金印》《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徽戏代表作的主曲牌。
第三段落是“吉子”当家的,名号“庆盛世”。吉子又叫小唢呐,是婺剧最主要乐器。此段落用一支吉子单独吹奏,引领带动众多乐器参与,气势更显浩大,速度更见欢快,声响更为激昂,有着推动舞台气氛与剧情向纵深发展的功效。
《花头台》进入最后一个段落,叫“水仙子”,由两支“莲花”启奏。这“莲花”是中号唢呐的别称。演奏时加上跳锣,气氛显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可以将整部戏推向暴风骤雨般最强烈、最高潮的大场面。
有文字资料显示,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一大剧种——既有北方秦腔的粗旷高昂,又有南方戏曲的轻柔委婉,融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和时调六种声腔于一体,文戏武做,武戏文做,雅俗共赏的中国婺剧,其标志性乐曲《花头台》,是一代代八婺人手把手教出来,传下来的。
《花头台》以罕见的声响之美存在于传统戏剧艺术天地,好像黄梅戏、河北梆子,无可替代。
(洪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