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合作 打造基础教育新样态
访谈对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施彦文
记者:新学年,浙师大附小与浙师大之间合作有什么新的举措?
施彦文:理念转变:强化与浙师大的紧密联系,打破此前“挂靠”式合作局限。
合作范围拓展:新学年转为“教师+学生”双轨推进。一方面延续“一特一博”模式,即学科教师配备特级教师(负责课堂实践)+博士(负责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重点联合浙师大计算机学院、信息光学研究院、数学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
学生培养重点:把高校资源“落地”到小学课堂和课后服务,针对性培养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
记者:新学年,对教师的梯队培养有什么好的建设路径?
施彦文:学校构建“青年班—培优班—领军班”三级梯队。
青年班:重点“打基础”,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每周听课、完善教案,还会请师大教授讲授教育理论。培优班:从青年班中选拔优秀教师,强化专业技能,重点“提能力”。领军班:不按年龄定资格,以专业水平为核心标准,吸纳顶尖教师。领军班的老师主要是“挑大梁”。
记者:新学年里对AI赋能教育教学管理有哪些思考?
施彦文:核心原则就是“接触AI、熟悉AI,但不依赖AI”。首先得让师生都敢用、会用AI。我们会先从基础培训入手,教会教师怎么用AI做课件、怎么用AI分析学生成绩;还教孩子用AI做简单的创意设计。然后是打造AI应用场景,让AI真正融入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教师给AI赋魂”。教学设计可以参考AI,但必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创新;批改作业可以用AI,但老师要重点关注孩子的书写、态度这些AI看不到的细节。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AI像“校园管家”一样,随时随地帮师生解决问题,成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AI应用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