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新闻

只因做了这件“小事”

医者仁心 全网点赞

近期,浙大四院普外科副主任赵忠扩“火”了。关于他的一则短视频在“美丽浙江”等多家媒体平台发布,后台留言区好评如潮,纷纷赞其“医者仁心”。

视频中,9岁女孩朵朵(化名)肠管发生严重卡压,面临切除还是“养活”的抉择,最终,在赵忠扩的坚持下,通过用温水揉搓受损肠管,帮助其肠管恢复活力。

面对采访,赵忠扩说,这是医生的日常工作,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前阵子,朵朵因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被紧急送往浙大四院。经检查,诊断为小肠系膜裂孔疝伴肠梗阻,孩子的一段肠管通过小肠系膜上的天然或后天裂孔疝入,发生严重卡压,血供受阻,肠管已出现缺血表现,随时可能坏死。

面对这个危急情况,医生团队给出了两种选择:快速切除坏死肠管,以阻断风险扩散,手术只需半小时即可完成,且手术风险低,但孩子将永久失去部分肠道,消化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或者尝试采用温水揉搓肠管的保守治疗方法,虽有望保住完整肠道,但手术需要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期间还要承担肠管无法恢复活力、坏死组织导致感染扩散的风险。

对家长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女儿也9岁,这个风险值得冒。”赵忠扩的这句话,让朵朵的父母增添了选择“保肠”的底气。

“温水揉肠”的背后,还有医生对儿童肠道生理特点的精准把握。医生将无菌纱布浸在37℃温水中(与人体核心体温一致),拧干后裹在掌心,以每分钟60~80次的频率,在卡压肠管对应的腹壁位置轻柔环形揉搓。通过温和的物理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壁缺血,同时减轻卡压部位的张力,刺激肠道平滑肌蠕动,帮助错位的肠管“归位”。

手术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经过耐心的手法复位,原本暗红淤血、失去活力的肠管颜色逐渐转为淡红,术中超声监测显示血供开始恢复,肠壁重新出现了微弱但持续的蠕动——意味着朵朵被卡压的肠管恢复了活力。听到好消息,彻夜守在手术室外的家长喜极而泣。

赵忠扩说:“孩子说腹痛时切莫大意,尤其是孩子腹痛伴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等情况时,应迅速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本报记者 龚喜燕 通讯员 金南星 谢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