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渡】
人间的种子
李英昌
偶尔翻开一本陌生人的旧日记本。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71年6月12日。日记是这样写的:两年前,我捡到它时,曾惊异地问自己,它原来的主人想要用它来干什么?之后我用它来写日记,后来我把它弄丢了。现在它又回到我面前。如果它现在又离开我,那它也许就成不了它可以成为的那件东西。
50多年前的这几句话,虽然讲的是一个人与一个日记本邂逅的故事,骨子里却透出一个普通人对时间的敬畏。那些日子发生了很多故事,最终成就了这个时代。我们可以追忆,可以期待,却无法脱离时间那分分秒秒紧紧衔接的齿轮。《论语》中,孔子也只能站在浩浩荡荡的江边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的河流浩瀚无边,泥沙俱下,其中就有我们。若是站在更高远的时空之巅俯视,我们的一生不过是蝼蚁的一瞬,乏善可陈。若是站在我们自己的时空中,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切,珍重无比。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还是“我是谁”,人们对世界的各种探索与建构,不过是对“我是谁”的另一种回答。
为了认知自己,人们花了很多心思。人们创造了宗教,从此人作为神的孩子,得到了护佑;人们又尝试了很多制度,作为社会的一员,人有了依靠;人们通过发展生物学,证明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找到自己的源头;人们还发展了文学艺术,丰富了人的内心,壮大了人的独立意识……然而在纷繁思想的冲击下,在琐碎生活的碾磨中,知识与信念铸成的“盔甲”又变得脆弱,“我是谁”这个问题又在脑海中翻腾。
纵观历史,多少豪杰后来被证明是宵小,多少奸邪后来才被发现是仁者。“我”如同一枚种子,只有在时光中生长完成,才能呈现出它的那棵树。从这个角度来说,比“我是谁”这个问题更难的是,能把这个答案藏在心里,包裹在厚壳下面,熬过冰雪的寒冬。真正的种子,能在摔打中变得更加坚韧,在折磨中积蓄更为蓬勃的生机。虚假的种子,经不起别人和自己的追问,如同随波逐流的花瓣,没有灵魂,无法在生活的泥泞中扎根。
如果你是一枚石头,世界就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如果你是一枚种子,世界就是一片肥沃的草场。没有谁是天生的种子!起初那颗稚嫩的心经过风雨的磨砺,渐渐变得坚韧如磐石。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经历一次次更为痛苦的蜕变:不断剥去身上虚假的壳,找到最后的“我”。只有走到这一步,我们才不会再有疑虑,担心时代的洪流把我们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