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寻真]
小豆豆的巴学园
黄晓艳
儿童教育关涉每一代人的成长,向来是人们关心的大问题,翻一翻教育史,各种教育学流派让人眼花缭乱。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直叫人莫衷一是。一本儿童文学的小书,关于个人童年期成长的回忆录,却提供了一种教育的可能方向,那就是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作为畅销书非常成功,如果我们有心想要看一看它是何等成功,不妨看一看它的印刷数和销量,以及被翻译成了多少种语言,甚至还可以翻一翻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在数量惊人的销量中,也有出版社倾力宣传推荐的功劳,不过也只有在内容精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助益。
作者选取的回忆从小学伊始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后转入“巴学园”学习开始,结束于二战后期美国轰炸日本本土炸毁巴学园。主人公小豆豆也就是小时候的彻子,在人生之初因未习得社会生活的必要规则而成了“问题儿童”,被原来的学校退学了,父母为她转学到小林宗作创办的巴学园就读。巴学园与传统的小学不同,它的校门是生长在土地里的大树,教室是“退休”的电车车厢。全校所有年级学生总共只有五十来人,他们在午餐时间一起品尝“山的味道”与“海的味道”,他们用下午的时间一起散步。如果课余时间有什么活动,他们也总是一起参加,例如夜晚的“试胆量”,暑期的温泉旅行。连毕业班的毕业照,也是所有年级的孩子一起合影。
他们上课也与众不同,座位由自己选,每天可以选不同的课桌。课程表由自己安排,每一天想从哪门课开始学习都由自己决定。他们上学服装不要求统一,反而建议家长给孩子穿旧衣,只为了孩子们能无所顾忌地玩耍。学习和天性中对玩耍需求的自由都给了孩子们。
而主导这一切的,正是巴学园的校长兼创办者小林宗作。“巴”的图形类似于我们的太极图,只是没有黑白“小鱼”的眼睛。书中指出“校长先生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小林先生不仅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巴”,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巴”。可见“巴”在小林先生的心中一定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含义。如果作者在写作此书时小林先生仍健在,一定能亲自为读者更详尽地解读这一内涵。
小时候看《窗边的小豆豆》,羡慕的是小豆豆这种自由自在的校园生活。被学校条条框框圈囿在狭小的规矩之内的我们,太想要有一座像“巴学园”这样的学校。不过羡慕归羡慕,即使是年幼时的我们仍然怀疑是否真有这样的校园存在,我们一度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小说。毕竟,如此理想的“教育天堂”只能存在于虚幻中。
如今重温,却真切地相信它确实存在过!只要小林宗作确有其人,那么“巴学园”也一定真实地存在过。小豆豆令人欣羡的童年生活得益于她遇见了小林宗作与他的教育理念。与普通学校规则不相容的小豆豆天性和个人习惯,在巴学园里却被全盘接受。不仅如此,巴学园还鼓励孩子发展个性与特点,正视身体的缺陷与不足。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小林宗作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以自身家财来实现教育理想。
作者出版此书时已是20世纪80年代,她回忆巴学园时光,仍然为当时所感受到的尊重而震撼。小林先生尊重孩子,尊重女性,他始终坚信大人与孩子平等,男人与女人平等,人与人平等。
我们在更早更有影响力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品《你想活着怎样的人生》中已经领略过“成为一个人”这样的观念。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同样让小林宗作忧心忡忡,所以他的巴学园,首先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人”,尊重每一个“人”。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问题,每一代的教育者都在探索教育的前景和出路。不管是“巴学园”式自由松散的教育,还是如今的“卷”式教育,孰好孰坏也只好交给时间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