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改的密码,又被女儿破了……”
暑期电子产品依赖 堵疏结合防上瘾
记者 徐健勇
“一天玩四五个小时手机,刚改的密码又被她破了。”近日,家住市区的李女士很是头痛,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暑期长时间沉迷网络,两人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
暑期脱离了学校生活的孩子们,拥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如何管理小孩使用电子产品成为金华家长们的揪心事。
手机密码屡改屡破 家长与孩子上演“拉锯战”
李女士家的这场“拉锯战”,导火索来自一个崭新的充电器。
“有一天我打扫卫生时注意到一个新的手机充电器,想着是不是家中闲置的手机被人拿出来用了。随口问了我老公,他说没用过。我一想,不好,难道是小孩自己找出来玩的。”李女士立即找来女儿对质。
“没有,真没有。”面对老妈的质疑,女儿倒是气定神闲,矢口否认。
“她以前睡午觉都跟我们睡一个房间的。这段时间,一吃完饭就回自己房间关上门,还跟我们强调不要吵她,她先睡觉了。”李女士说,女儿近日一反常态,她都看在眼里。
“你快拿出来,我看到过你在玩,我现在就给你老师打电话……”“哎呀,行行行……”拉扯之间,女儿最终还是拿出了手机。
“玩了几天了?”
“十几天。”
李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有学习打卡之类的任务时,一般会暂用她的手机。她有时候也允许女儿玩手机,但一般都控制在半小时内,这种放纵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
“拿到手机后,我给手机设置了开机密码。”但令李女士没想到的是,这台手机的密码一下子就被女儿破译了。“手机电量本来是满的,结果我回家一看都快自动关机了……所以,我猜测女儿肯定又玩手机了。”
李女士与女儿展开二度对质。女儿一开始还是否认,但姜还是老的辣,证据摆在眼前,女儿只好乖乖就范,“我知道你重新设置了密码,跟你原先手机的密码只相差一个数字,我凑出来了”。
这之后,李女士重新设置了开机密码。为了方便记忆,新密码跟原来的密码依旧是相差一个数字。然而,面对上网的诱惑,女儿“坚持不懈”,又破解了新密码。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 堵疏结合预防上瘾
“网络是个新奇世界,小孩子很容易上瘾。就算在我监督下允许她上网半小时,到饭点吃饭了,她都恋恋不舍,不肯放下手机。”
静下心来想想,李女士又稍显无奈:“电子产品是时代的产物,有利有弊,总不能一刀切。有时候确实是需要的,比如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打卡、方便与小孩远程交流等,现在小孩电子产品用得比我们还熟练。”
据了解,为了让孩子暑期少用电子产品,市区一些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或托管班;还有家长将家里平时给小孩用的电子产品锁进柜,只有自己下班回家后才拿出来给孩子用。
“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过长,有的形成了网络依赖,甚至因此跟父母发生冲突。我们手上有不少类似咨询案例。”金华市第二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童春南告诉记者。
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童春南持辩证看法。“不要把手机等电子产品看成洪水猛兽,孩子玩手机不等同于荒废学业、不务正业。一禁了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堵疏结合,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童春南建议,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上网的时长、地点,并在孩子表现良好时,给予一定的嘉奖,比如增加时间。
“其实就是跟孩子进行协商,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比如,如果孩子说玩40分钟,你可以跟他说‘40分钟你可能玩得不尽兴,给你1个小时,55分钟的时候,过来提醒你可以吗?但是爸爸妈妈要知道你玩什么内容,这是爸爸妈妈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可以跟孩子科普一些上网时间过长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找到运动类、艺术类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特别鼓励孩子去参加篮球、足球等运动。运动过程中可以分泌多巴胺,让人开心起来,还能增进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童春南说。
童春南提醒,当发现孩子已经深陷网络或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采取断网、摔手机等简单粗暴的行为。这会严重损害亲子关系,而应该去了解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