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需向“防未病”转变
300多名教育人共聚义乌 研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 金晓英 王峥怡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7月30—31日,民进浙江省委会第八届开明教育论坛在义乌举行。来自全省各地300多名教育人共聚一堂,研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家》杂志副总编辑、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王湘蓉作了《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专题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目前,许多学校还停留在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才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对此,王湘蓉指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亟须实现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育手段”向“教育目的”职能转变,既要做好干预,更要做好预防,“防未病”至关重要。她强调,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因此,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构建良好外部环境,避免身体虐待、情绪虐待、同伴欺凌等“毒性压力”侵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为了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与深度融合,王湘蓉提出要构建校家医社协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体系。同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消除歧视和“病耻感”;另一方面,要让大众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问题学生”的,而是面向全体青少年,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应对挑战。
论坛上,来自杭州、宁波、嘉兴、台州等高校教授、中小学校教师、一线心理科医生等,就“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话题开展讨论,进行经验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