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下, 如何让孩子参观 不止于“走马观花”?
记者 王峥怡
这两年,“博物馆热”火遍全国。暑期出行,博物馆是许多家长带娃的热门去处,不少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一些藏品也在网络上走红。
好不容易成行的博物馆之旅,家长和孩子们的体验感究竟怎样,收获如何呢?近期,有家长在社交媒体平台吐槽,博物馆里人挤人,热门展柜前更是排起长龙。还有的家长表示,自己本身对博物馆不感兴趣,带孩子走马观花看一圈,除了看得出哪个展品精美,其他的孩子也看不懂。原本希望孩子能在博物馆里长见识,最后就只留下几张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翻看的展品照片和打卡照。甚至,孩子还可能因为逛博物馆的不佳体验感,对之后的博物馆之行丧失兴趣。
博物馆作为体验式文化教育场所,承载着国家或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热情的重要窗口,这不是走马观花式参观能体会到的。那么,要怎么逛博物馆,才能让孩子“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其实,想要看懂博物馆有一定门槛。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攻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及其年代和相关历史故事,并做好简要笔记,制定游览路线,将孩子感兴趣的部分作为重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与博物馆相关的纪录片、短视频,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此外,为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小问题,设置简单的探究任务,如寻找某个特定时期的文物,比较不同时期文物的区别,做成一个参观手册,其中包括参观目的、参观内容、参观后感受等部分。有了手册,孩子在参观时,就明确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像完成一个个小任务一样,将参观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手绘印象深刻的藏品,并记录相关介绍,让参观更有意义。
家长还可以利用馆内的数字讲解等智慧化手段,或购买专业的讲解服务,让孩子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在部分博物馆还推出交互项目,家长不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通过游戏式的体验方式了解历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文明礼仪,做到不大声喧哗、不插队、不乱跑等。
参观结束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总结,让孩子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展品或故事,分享感悟和收获。家长对孩子的描述应给予积极反馈,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同时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博物馆是成风化人之地,展出的文物是展现中华文化文脉赓续、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证,做好准备、用心学习、文明参观,感受文化之美,才是暑期带娃游博物馆的正确“姿势”,才能让博物馆成为孩子真正喜欢并受益匪浅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