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峰闲话]
屈好还是伸好
杨子平
俗话说:大丈夫宁死不屈。俗话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到底怎样才是大丈夫,或都是大丈夫?
宁死不屈才是大丈夫?春秋·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 威武不能使之屈服变节,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男子汉大丈夫死就死了,决不能屈服于不义之人。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北宋·邵雍《代书寄前洛阳簿陆刚叔秘校》:“知行知止为贤者,能屈能伸大丈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真正的贤者;不得志时能承受屈辱、得志时能施展抱负,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卷一·武职》:“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大丈夫处世,应当具有当屈则屈、可伸则伸的品格。
坚贞不屈是一种操守?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君子说话做事都要正直,不靠花言巧语求取财富,不靠卑躬屈膝求取禄位。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六》:“宠不惊而辱不屈者,君子之贞也。”受宠不感到意外的惊喜,受辱而不屈服,这样的行为是君子的贞节。
屈伸自如是一种操作?战国·荀况《荀子·仲尼》:“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君子顺应时变,需要委屈的时候就委屈,需要伸展的时候就伸展。明·吕坤《呻吟语·卷六·数集·人情》:“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患难时的心情对待安乐的日子,以贫贱时的心情对待富贵的日子,以委屈局促时的心情对待能够自由伸展的日子,这样就无时不处于泰然自乐之中。
屈不屈是一种自尊?战国·孔鲋《孔丛子·抗志》:“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与其使自己屈从他人而求得富贵,不如保持高尚志气而处身贫贱之中;屈从必定会受人控制,保持高尚志气才能无愧于道义。南宋·周必大《王元渤洋右史文集序》:“仕可屈,身不可屈。”仕途上可以受些委屈,但人格不能受到屈辱。
伸不伸是一种自律?陈毅《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而一个有着正常劳动能力的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为人所不齿。
如此这般,大丈夫宁死不屈与能屈能伸并不矛盾,面对家国大义、为人底线等原则问题要有宁死不屈的勇气和气节,面对实际行动和工作生活等方式方法要有能屈能伸的灵活和变通。当然,该宁死不屈时能屈能伸,该能屈能伸时宁死不屈,自然是不妥当的。也就是说,该宁死不屈时应宁死不屈,这是一种节操,是虽死犹生;该能屈能伸时应能屈能伸,这是一种智慧,是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