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特别报道

学界专家论主流舆论传播力建设

全球共通: 超越西方国际传播的冲突范式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吴飞

立足新时代,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吴飞以“全球共通:超越西方国际传播的冲突范式”为主题,结合丰富的实践经历分享观点与思考,深入浅出地阐释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国际传播体系,充满着‘文明冲突’的阴影。”吴飞表示,长期以来,“你”与“我”,“你们”与“我们”,这种战争和冲突的隐喻主导着西方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

人与人交往、国际传播与交流,怎样能避免冲突的宿命?既然人与人注定要相遇,群体与群体之间需要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交往,国际传播研究所追求的理想沟通之境应该如何构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吴飞看来,这要求我们加快思想破冰和技术变革,创新国际传播的自主知识体系,以全球共通重构国际传播的新逻辑。

全球共通,就是在数字时代,探索国际对话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框架。“国际传播应该超越‘你’与‘我’,采取彼此共存的思维模式,承认差异、求同存异。”吴飞认为,承认相互间的差异,在共情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和理解,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为构建积极、和谐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提供思维动力。

全球共通要以事实共享为基础。事实共享需要建立在真实、全面、客观的事实传递基础上,任何对事实的垄断和遮蔽,都可能切断人类交往的基础。

全球共通需要在数字时代促进价值共振。真正的价值共振需要向所有“他者”敞开,因为真正的交流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双向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对话机制,各方能够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入的信任关系,为未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全球共通还需要强调多元主体情感共鸣。从生产端看,国际新闻在生产过程中纳入情感因素,能促进受众情感互动。国际传播中情感与受众感受越契合,受众间的关系也会更拉近。从消费端看,受众由情感驱动的新闻分享、互动交流和新闻信息再创作活动,也构成国际新闻中重要且常见的传播生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吴飞表示,国际传播必须立足于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事实共享、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才能构建更加和谐、共通的人类未来。(记者 胡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