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特别报道

学界专家论主流舆论传播力建设

全媒体背景下地方新闻报道形态创新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韩隽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形态创新如何实现?韩隽从城市媒体如何冲击中国新闻奖说起。

“当前媒体传播环境发生变化,从日发布到秒发布,不仅要只争朝夕,还要只争分秒,影响了新闻生产的所有作业流程。”韩隽说,现在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也是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作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必须跨过观念、技术、人才、资源、平台、考核和空间等七道关。她认为,媒体内容的创新创优和精品生产是媒体最硬核的竞争力。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改革的重点难点是技术与内容的融合。

在韩隽看来,互联网新闻有守正的一面,创新也是全方位的。互联网新闻仍是新闻,要追求真实、真相、真理;公开、公平、公正;速度、广度、深度。从报纸到网端,叙事要求和语言要求是不变的。而新闻生产从单元走向泛社会化,供给对象、表达方式、产品呈现和接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她观察到,在互联网新闻演进过程中,有网页、微博、微信消息(报道)、短视频、数据新闻和可视化表达、网络直播新闻、AR/VR新闻、AI新闻等已成型的互联网新闻,也有碎片式、你一言我一语式的不成型的互联网新闻,如评论、留言、弹幕、聊天等,与新闻生产的互文性明显。在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姿态要更平,语态要更亲,形态要更新。

近年来,“轻量”评论屡见不鲜,不少作品论证巧妙、表达精妙,语句轻盈又思想深刻。中国妇女报对河北唐山一起男子群殴女性事件发表犀利评论,指出5个“不严惩不足以”,有力表达公众义愤,有效引导网络情绪。《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聚焦基层“微腐败”问题,言辞犀利,直指要害,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共鸣。《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信息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力强。“这些‘轻量’评论也有重量。”韩隽认为,地方媒体创优可以从这方面突破。

韩隽表示,全媒时代新闻报道的形态创新体现在话语形态、策划在先、视觉传达、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要通过策划实现多种媒体的整体联动式报道,深度开掘信息资源,化繁为简,精炼表达,学习《竹乐冲亚》以普通人的真情打动观众,不导不演,将新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借助多媒体技术讲传统文化,IP推陈出新也是媒体融合的实践路径之一。《新千里江山图》融媒体产品,以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运用三维模型+场景CG(电脑动画图像)等多种新媒体技术,使“千里江山图”成为新时代的文化IP,实现主流新媒体产品的破圈转播。(记者 李晓艳)